一旦台海爆发冲突,最难啃的骨头不是台湾本岛,而是距大陆仅50公里的东引岛!很多人以为,现代战争下没有攻不下的“小岛”,错了!台军几十年的“掏空”作业,已将其升级为“地下堡垒”,传统登陆和轰炸几乎无效。 “台独”分子一直把它当成“以武拒统”的救命稻草,却忘了解放军早就把拆解这颗“钉子”的方案烂熟于心。 东引岛由东引、西引两座岩岛组成,中间靠中柱连堤相连,除了连堤那点浅滩,其余海岸全是30米以上的垂直悬崖,近岸水深动辄二三十米,最深达50米,登陆艇根本找不到停靠点,连抢滩的机会都没有。 1958年金门炮战时解放军就早有定论:这地方常规登陆行不通,只能靠直升机机降或特种渗透。 更要命的是,这地方全岛都是坚硬花岗岩,台军从上个世纪50年代就开始凿山,把90%的军事设施都藏进了山体里,地下隧道总长超5公里,像蜘蛛网一样串联起指挥室、弹药库、发电站、医疗所。 著名的“天王澳据点”被称为“军事龙宫”,入口伪装成天然岩缝,只用光纤和通风管连接外界,卫星和无人机都难发现踪迹。 岛上的常住居民才几百人,驻军却高达3000人,是居民的十倍还多,陆海空三军齐备,光导弹发射井就有16个,密密麻麻的火力点把小岛变成了刺猬。 台军这火力配置,简直把“封锁海峡”刻进了骨子里,防空有射程140-160公里的“天弓-2”导弹,搭配探测距离750公里的AN/TPS-59雷达,能监控整个台湾海峡西岸空域。 反舰有射程150公里的“雄风-2”岸基导弹,专门卡着闽江口航道,解放军舰机从福建出海,正好撞在它的侧翼打击范围里。 而且这套火力体系是“联动死循环”,所有雷达和导弹通过地下光纤互联,形成“发现即打击”的闭环,你摧毁一个雷达站,可能触发三个导弹阵地同时开机补位,想逐个击破比登天还难。 台军还在岛上储备了3个月的主副食品和6个月的燃油,中柱港能停靠5000吨级补给舰,每周3班从基隆运物资,直升机坪每天起降十架次,就算短期被围也能硬扛,2022年“汉光38号演习”还特意模拟过“东引岛遭封锁”,台军吹嘘能撑更久。 美军顾问团都曾直言,这里是台军最有参考价值的防御样板,言外之意就是“这堡垒确实难打”。 很多人觉得现代战争“无坚不摧”,但东引岛的防御体系,恰恰就是冲着破解常规战术来的。 传统登陆战讲究抢滩立足,可东引岛没滩可抢,悬崖峭壁根本架不起浮桥,登陆艇一靠近就会被岸防炮和反舰导弹点名。 常规轰炸更没用,花岗岩山体能扛住普通航弹,地下工事的入口藏在岩缝里,就算炸中表面,隧道里的部队和武器毫发无损,当年美军炸阿富汗山洞都费劲,更别说这种精心设计的地下堡垒。 台军还在岛上部署了“地鼠”微型侦察机器人,能钻进岩缝探测渗透部队,山顶的AN/TPQ-37炮位侦察雷达,20公里外的迫击炮阵地都能精准定位,想靠特种部队偷袭也难如登天。 反观台湾本岛,虽然面积大,但战线分散,防御漏洞多,而东引岛是“浓缩的精华”,所有防御都集中在方寸之间,每一寸土地都被工事覆盖,难怪有人说“拿下十个台湾本岛的滩头,不如啃下一个东引岛的坑道”。 但“难啃”不代表“啃不动”,解放军早就把这颗钉子的底细摸得一清二楚,针对性的“拔牙方案”已经练了无数遍。 去年5月的“联合利剑-2024A”演习,就首次把东引岛纳入重点演训范围,海军舰艇和海警船直接实施海上包围,切断它与台湾本岛的补给线,用“困”的思路瓦解其抵抗意志。 到了10月的“联合利剑-2024B”演习,更是把东引岛周边设为高密度演练区,13小时内完成封控打击全流程,辽宁舰航母战斗群、075型两栖攻击舰、轰-6K轰炸机齐上阵,明摆着就是演练“精准拔点”。 对付地下工事,解放军有专门的“开罐器”——歼-16投掷的新型钻地弹能穿透数米厚的钢筋混凝土,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能精准命中地下指挥中心。 再加上超地幔层探测雷达能穿透500米花岗岩找到工事位置,台军自以为安全的“地下龙宫”,在现代探测和打击技术面前就是透明的。 “台独”分子把东引岛当成“拒统屏障”,纯属自欺欺人,这座被掏空的小岛,本质上就是台当局“以武拒统”的心理安慰,就像当年金门的地堡一样,挡不住历史大势。 解放军近年来的演训已经说得很明白,东引岛早已被纳入重点打击清单,所谓的“地下堡垒”在体系化作战面前,不过是待拆的危房。 50公里的距离,对导弹来说就是几分钟的事,台军花几十年打造的防御,终究是自取其辱,东引岛确实是块硬骨头,但解放军有的是“啃硬骨头”的本事和耐心。 我们不希望打仗,但也绝不畏惧打仗,“台独”分子越是把外岛打造成堡垒,越是加速统一的到来。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铁律,东引岛也不例外,不管它被挖得多深、守得多严,最终都会回到祖国怀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