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国的公知需要一次肃清?说个扎心的,北大教授焦国标在2015年曾扬言说愿意为美国战死,可他却可以在2022年正常退休。 咱们中国的公知需要肃清,根本原因就是这群人把国家给的体面当资本,把境外的好处当靠山,专干吃里扒外、造谣抹黑的勾当。 2015年的一天,北京大学一间讲授国际政治相关内容的专业课教室里,几十名学生正围绕中美关系相关议题展开讨论。 课堂本应按大纲探讨两国关系发展与影响因素,北大副教授焦国标却突然脱离内容,说出让学生震惊的话:他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明确宣称:“若中美有冲突,我愿为美国战死”。这番言论让课堂瞬间陷入沉寂,不少学生面露错愕。 让人意外的是,焦国标随后还当场翻出自己早年在境外媒体发表的文章,向学生展示其中“支持美国全球战略”的相关内容,向在场青年学生传递了扭曲的国家立场。 这并非焦国标首次发表类似不当言论。时间回到1999年5月7日,美国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三名中国记者不幸牺牲,全国民众群情激愤。 而焦国标在当时的课堂上,却向学生表示这只是“误炸”,称是坐标输入错误导致,并非美国故意针对中国。 作为讲授相关专业的教师,本应引导学生明辨是非、铭记国家遭遇的不公,他却作出了违背公序良俗的表述。 2003年伊拉克战争打响后,焦国标还曾匿名发表《致美国兵》一文,文中表达了愿来世成为美国兵、为美军导弹效力的相关想法,甚至提出了建议美国将中国分裂为七个国家的不当观点。 2004年,他又发表《讨伐中宣部》等文章,对国家宣传工作进行不当抨击。这些言论与一名高校教师应有的立场和素养严重不符。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教育部就已明确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守好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决不允许各种攻击诽谤党的领导、抹黑社会主义的言论在大学课堂出现,决不允许教师在课堂上把不良情绪传导给学生。 焦国标在课堂上发表的不当言论,显然违背了这一要求,也突破了作为公民应有的爱国底线。 不过,这一事件发生后,并未有官方渠道公开通报对焦国标作出的相关处理决定。 他依然继续在北京大学担任教师职务,从事教学相关工作。在此后的数年里,他按部就班地履行岗位职责,直至2022年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办理了正常的退休手续。 按照国家关于事业单位教职工退休的相关规定,以及北京大学离退休工作的相关政策,退休人员的退休金由基本退休费、国家规定津贴补贴、改革性补贴等部分构成,具体数额根据工作年限、在职时基本工资等因素计算,工作年限满35年的,基本退休费计发比例可达90%。 焦国标退休后,依规领取相应的退休金,享受着国家为退休教职工提供的相关保障待遇。 很多人疑惑发表不当言论者为何能正常退休领退休金,实则是国家依法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未达法定处罚标准便不能剥夺合法待遇,这一点无需多言。 真正值得深思的是,此类公知为何必须被肃清,这关乎国家根基与民族未来。 公知的危害首先直指教育阵地的纯洁性。高校是立德树人的殿堂,课堂更是塑造价值观的关键场域。 可部分公知却将课堂变为传播毒素的温床,湖北大学梁某某公然美化日本侵华历史,把课堂变成“精神殖民”的工具;北大某教授甚至宣称“愿为美国战死”,完全背弃了知识分子的底线。 青少年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期,公知利用其辨别力不足的特点,兜售扭曲的历史观与价值观,若任其蔓延,民族复兴事业将后继乏人。 教育部明确划定课堂言论底线,严禁传播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等错误言行,正是对这种危害的有力遏制。公 知更是消解历史记忆的“刽子手”。历史是民族的精神根基,可公知却对血泪史轻描淡写,甚至为侵略者洗地。 他们诋毁《南京照相馆》《731》等承载民族记忆的影片,在民族伤口上撒盐,试图解构历史、抽走民族脊梁。 这种历史虚无主义的行径,比肉体伤害更为致命,会让民族丧失精神依托。 同时,他们惯于双标操作,对日本政客参拜靖国神社、篡改教科书视而不见,却对我国抗战影片指手画脚,其扭曲的价值取向严重毒害社会风气。 值得警惕的是,公知常成为境外势力渗透的“第五纵队”。他们以“学术自由”“普世价值”为外衣,系统性传播对抗性叙事,在教育领域通过毒教材、课堂渗透扭曲青少年认知,在传媒领域放大矛盾、煽动对立,侵蚀政府公信力。 他们吹捧西方、贬低中国,高铁建设初期宣称“注定失败”,却对如今4万公里的国家名片视而不见,这种文化自卑与刻意唱衰,严重阻碍社会共识的形成。 肃清公知并非压制批评,国家向来欢迎出于公心的建议。但公知的言论充满偷换概念、以偏概全等逻辑谬误,背离理性与事实,实质是危害国家安全的“软战争”。 唯有坚决肃清,才能守护教育阵地,筑牢历史记忆,抵御意识形态渗透,让教育真正成为培养爱国人才的摇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