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把日本的限制解开,军实最终能达到哪个水平,说句不好听的,美国的阉割力度太强了

晓蓝团赏 2025-11-07 21:11:18

假设把日本的限制解开,军实最终能达到哪个水平,说句不好听的,美国的阉割力度太强了,对日本这种驻军国家来说,一旦真正恢复军力,恐怕迅速会成长为世界顶尖军力。 先把时间拨回1947年,麦克阿瑟把宪法第九条拍在桌上,日本从此只能拥有最低限度的自卫手段,冷战开始,美国又觉得不够用,1954年让自卫队成立,但给套了紧箍咒,不能拥有航母,不能拥有远程导弹,不能拥有核潜艇,这三不能像三道锁链,一锁就是七十年。 锁链松动的声音第一次被世界听见,是2014年安倍政府修改宪法解释,允许在一定条件下使用集体自卫权,简单说,就是朋友打架,日本可以递棍子了,递棍子的范围逐年扩大,2022年岸田内阁干脆宣布拥有对敌基地攻击能力,这意味着棍子可以伸到别人家门口。 紧跟着的是预算,2023年防卫费达到6.8万亿日元,2027年要涨到11万亿,增幅放在全球也是罕见,钱花在哪儿,花在射程一千公里的导弹,花在能改成航母的出云级,花在从美国买来的战斧,也花在自家研发的12式反舰导弹改进型,这些武器的名字听起来拗口,但组合在一起,就是一套完整的远程打击体系。 光有武器不够,还得有人,自卫队现在24万人,看似不多,但预备役和准军事人员加起来超过100万,日本民间的射击俱乐部和大学军训保留完整,一旦动员,补充速度比欧洲多数国家快得多,航空自卫队飞行员年均飞行时间140小时,和北约平均水平持平,海上自卫队的舰员训练强度甚至超过部分美军舰队。 技术底子更厚,三菱重工的燃气轮机,川崎的潜艇用锂电池,石川岛的船用钢板,这些平时藏在工业链深处的东西,战时就是军舰和潜艇的核心部件,日本每年出口的汽车和机床里,藏着大量军民两用技术,转换速度比外界想象的快,美国兰德公司2021年报告就提醒,日本在半导体,碳纤维,光学传感器领域拥有战时迅速扩张的潜力。 核门槛是最后一张牌,日本现在不拥有核武器,但拥有47吨分离钚,其中10吨在国内,足够制造上千枚核弹头,核电厂的乏燃料后处理设施,提取钚的技术早已成熟,前首相菅义伟在任时说过一句暧昧的话,宪法没有禁止日本拥有核武器,这句话被东京新闻放在头版,引起轩然大波,但也让外界看清了底牌。 美国对这一切心知肚明,拜登政府一边批准卖战斧,一边要求日本增加驻日美军分摊费用,2023年的分摊额已经涨到每年约20亿美元,美国既想借日本的地理位置和工业能力牵制大国,又怕缰绳放太长,这种矛盾心态在日本国内被解读为,美国希望日本变强,但不能太强,至少不能强到可以和美国说不。 日本国内的态度也在分裂,读卖新闻2023年民调显示,64%的受访者支持继续增加防卫费,但同一份民调里,也有57%的人担心卷入战争,冲绳的反对声音最大,因为那里驻扎了七成的美军基地,当地报纸琉球新报每隔几天就刊登基地噪音和事故的报道,提醒居民,松绑军力不等于安全保障,反而可能带来风险。 周边国家的反应更直接,韩国外交部每次看见日本试射导弹就发声明,中国外交部则把日本的动向和军国主义复活挂钩,俄罗斯在北方四岛部署了棱堡岸舰导弹,射程覆盖北海道,这些反应像镜子,照出日本一旦彻底松绑,整个东北亚的安全格局就得重新画线。 回到最初的问题,如果所有限制一夜消失,日本的军力会冲到哪儿,从硬件看,五年内拥有三艘轻型航母,上百架F35B,射程两千公里的高超音速导弹,十年内核潜艇和核武器也能就绪,从软件看,指挥体系,情报共享,后勤网络,日本和美国已经磨合了七十年,单独作战或许不够,但加上美军的体系支援,战斗力会呈几何级数增长。 不过,这一切的前提是日本人自己愿意,愿意把GDP的3%甚至5%投进军费,愿意接受征兵制,愿意面对战争伤亡,愿意承担战败后的国际孤立,这些不是技术问题,是政治和社会的选择题,日本现在还没做出最终答案,但门已经推开了一条缝,风从缝里灌进来,吹动了每个人的头发。

0 阅读:0
晓蓝团赏

晓蓝团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