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生活水平已经远远不如中国了,这可不是我说的。是一位在温哥华写代码写了十年的华人码农的原话。他把现在的每一天都当成加拿大未来最好的样子,因为肉眼可见地往下掉。 他老婆最近跟他认真谈回国,这在他们圈子里算地震。国女一向比国男更能忍枫叶国的寂寞和慢节奏,连她们都动摇,说明水温真的变了。 我先把时间线捋一下。这位码农姓刘,八五后,北邮本科,滑铁卢硕士,2014年入职亚马逊温哥华,一路升到Senior,年薪加币十八万,股票另算。去年秋天他在小红书发长文,题目就是上面那句话,三天点赞破十万。 评论区炸了锅。有人说他凡尔赛,有人说他睁眼说瞎话,更多人默默点收藏。帖子后来被平台限流,截图还在各个群里飞来飞去。 刘同学不是嘴炮。他贴了两张超市小票,一张2020年一张2024年,同样的牛奶面包鸡蛋,四年涨了四成。工资条也晒了,2020年base十三万,今年十八万,涨幅被通胀吃光。 他还算了笔账。两口子带一个娃,房贷四千五,车险四百,地税四百, daycare两千二,每月固定支出就八千加币。税后收入剩不到两千,旅游不敢想,馆子不敢下。 他老婆本来最抗拒回国,理由是空气和教育。今年三月幼儿园老师罢工两周,娃在家看iPad,老婆开始查上海的国际学校学费。一查吓一跳,居然比温哥华私校便宜三分之一。 更大的打击来自医疗。他爸去年查出早期肺癌,排队等手术等了十周,肿瘤从一期拖到二期。回国两周就做完了,化疗方案跟加拿大一模一样。老人现在在上海康复,天天跟老伙伴跳广场舞。 刘同学把这段经历又写了一篇,标题更直白:加拿大用十年时间教会我,免费医疗最贵。文章底下有护士留言,说急诊等待中位数已经九小时,比2020年又多了一个半小时。 数据我也去翻了。加拿大统计局四月公布,2023年人均GDP五万两千加币,比2022年实际缩水0.9%。中国那边,国家统计局年初报的是人均GDP八万九千元,按购买力平价算,差距肉眼可见地缩小。 还有汇率。2014年刘同学刚登陆时,一加币换五点七人民币,现在只能换五点二。表面看变化不大,可两边物价一对比,人民币购买力明显走强。 网友总结得更毒:以前加拿大赚钱中国花,现在中国赚钱加拿大花,才是真的爽。话糙理不糙。 移民律师圈里也有风声。多伦多一家律所四月发朋友圈,说今年中国籍枫叶卡主动放弃案例比去年同期多了三成,大部分走回流路线,先拿加拿大护照再回国工作,两头好处都占。 刘同学说自己也在研究这条路。最坏的打算是先搬去西雅图,起码工资能涨百分之四十,离上海直飞也只要十一小时。他老婆现在每周五晚上固定跟国内猎头视频,已经拿到两个上海offer。 我问过另一个在渥太华做芯片的朋友,他说刘同学的帖子之所以炸,是因为戳破了窗户纸。大家心里都有数,只是没人愿意第一个承认。 芯片朋友去年回国探亲,最大的震撼是外卖速度和地铁干净程度。他说在蒙特利尔,晚八点以后叫个中餐要等一小时,地铁座椅上还有口香糖印。 还有治安。温哥华downtown eastside的帐篷区越扩越大,他老婆现在下班不敢一个人走路去天车站。国内朋友听了直摇头,说上海夜里两点也能撸串。 刘同学最后更新说,帖子发完第二天,邻居白人老太太敲门,问他是不是要卖房子,她想给儿子买。老太太说儿子在亚马逊被裁三个月了,房贷压力大,想搬回爸妈隔壁。 他苦笑,说现在整个街区都在传中国人要跑路,房价要跌。其实他房子还没挂,但经纪已经提醒他,今年三月温西独立屋成交价同比跌了8%。 故事讲到这儿,其实没有大团圆。刘同学还在纠结,老婆已经开始打包冬装。他说最坏的可能,是今年圣诞节在上海过,娃第一次不在雪地里堆雪人。 我问他后悔吗,他说不,只是时代变得太快。2014年登陆那天,机场大屏幕还在播加拿大150周年庆典,宣传片里人人笑容灿烂。现在再看,像看一部过时的老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