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行美元债券,收益率与美债持平。今天,从这一则消息谈起。 11 月初的香港金融市场,上演了一场令人咋舌的资本盛宴。财政部拿出的 40 亿美元美元债券,刚一挂出就被全球投资者 "围猎"—— 路透社的实时数据显示,最终认购金额飙升至 650 亿美元,是发行规模的 16 倍还多。 这意味着每 1 美元的债券额度,都有 16.25 美元的资金在排队争抢,这种火爆程度堪比热门新股打新。 更值得玩味的是资金的构成:亚洲投资者占了 68%,欧洲抢走 20%,连向来谨慎的中东资本都占了 8%,创下历史新高。 银行机构更是带头冲锋,拿下 50% 的份额,主权基金、保险资管等长线资金紧随其后,占比 37%。要知道,这些机构的投资决策向来以稳健著称,不会为了蝇头小利盲目跟风,如此踊跃的参与度本身就是最有力的态度表达。 这场发行最颠覆认知的突破,在于融资成本的历史性变化。3 年期债券定价收益率 3.646%,只比同期美债的 3.628% 高出 0.018 个百分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5 年期收益率 3.787%,也仅比美债多 0.02 个百分点。《金融时报》特意点出,这是北京首次以与美国财政部相当的利率融资 —— 这句话的分量,得放在历史坐标里才看得真切。 倒退 4 年,2021 年财政部在香港发美元债时,3 年期收益率才 0.772%,但那时美债利率更低,利差其实不小。即便是 2024 年 11 月在中东发行的美元债,虽然利差已经压缩到 1-3 个基点的历史最低,但终究还存在微弱差距。 如今这 "几乎持平" 的利率,相当于国际市场给中国主权信用打出了 "准美债级" 的评分,要知道在全球主权债券市场,新兴经济体发行美元债通常要比美债高出 1-2 个百分点的风险溢价。 这种变化绝非偶然。就在中国发债前三天,美国财政部刚宣布考虑扩大长期国债发行规模,而此时美债总规模已经突破 36 万亿美元,2025 财年上半年赤字就达 1.3 万亿美元。 更尴尬的是,海外债主还在持续跑路 ——2024 年 12 月,日本、中国、英国三大债主就减持了 810 亿美元美债。一边是不断扩容的债务盘子,一边是流失的投资者信心,美债的 "无风险资产" 光环正在褪色。 中国债券能与美债 "平起平坐",本质是一场信用的 "换位赛"。过去十年,美债靠美元霸权和国家信用背书,一直是全球资本的 "避风港",但现在这个地位正在动摇。 今年 4 月就出现过诡异的 "股债汇三杀"—— 美股下跌时,美债和美元非但没迎来避险资金,反而同步遭抛售,这种反常现象背后,是投资者对美元资产信任的动摇。 美国自身的操作不断消耗着信用储备:政府停摆导致关键经济数据缺失,美联储在降息问题上反复摇摆,最高法院还在审理关税政策合法性,这些不确定性都让投资者犯了难。 美债市场的流动性隐患越来越明显 —— 国债规模十年涨了 4 倍,但交易商的承接能力因监管限制无法同步扩张,2020 年疫情时就曾出现短暂失灵,全靠政府紧急救场。 国际投资者心里有本账:中国的外债率远低于新兴经济体平均水平,外汇储备稳定在 3 万亿美元以上,而且每年都有稳定的贸易顺差,这些都是偿还能力的硬支撑。 这场 40 亿美元的发行,其实是全球金融秩序变化的一个缩影。过去,美债收益率是全球资产定价的 "锚",所有国家的融资成本都要围绕它上下浮动。但现在,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新兴经济体的主权信用也能获得与发达国家同台竞技的资格。 更值得关注的是资本流向的变化。当美债还在为 "谁来接盘" 发愁时,中国债券已经成为全球资产配置的新选项。从 2021 年到 2025 年,中国美元债的投资者结构越来越多元化。 从最初以亚洲为主,到现在欧洲、中东资本纷纷入局,说明中国信用的认可度已经突破地域限制。这种变化带来的,将是全球资本定价权的缓慢重构 —— 未来可能不再是美债 "一言九鼎",而是多极信用体系并存。 不过也要清醒看到,这只是 "破冰" 而非 "超越"。0.018 和 0.02 个百分点的利差,既是认可也是提醒:国际市场对中国信用的评价仍略逊于美国。而且美债的美元霸权基础短期内难以撼动,中国债券要真正成为 "替代选项",还需要更完善的收益率曲线和更活跃的二级市场。 但无论如何,这场发行已经写下了关键一笔。当曾经的 "融资溢价" 变成 "信用平价",当 650 亿资金用脚投票选择中国,这背后不只是一次成功的融资,更是全球对中国经济韧性的投票,是信用格局从 "单极主导" 向 "多极并存" 演变的生动证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