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日本刚刚传来消息   11月6日日产官宣的消息,乍看像笔划算

幻竹论明渊纪事录 2025-11-07 17:21:12

快讯!快讯! 日本刚刚传来消息   11 月 6 日日产官宣的消息,乍看像笔划算买卖:横滨全球总部大楼卖了 45 亿人民币,买家是中国敏实集团和美国 KKR 的财团,自己还能接着办公。但懂行的一看就明白,“售后回租 20 年” 这六个字藏着大问题 —— 这哪是正常交易,分明是百年老店被逼到了典当铺门口。   想想看,自家总部说卖就卖,然后再掏租金租回来用,相当于把 “祖宅” 当了换现钱,还得每月交利息。日产早在今年 5 月就传要卖楼,拖到现在才成交,显然是现金流已经绷不住了。   新任 CEO 伊万・埃斯皮诺萨之前就坦言 “收入撑不起成本”,这次卖楼的 970 亿日元,说白了就是给公司续命的 “救命钱”,全要砸进 Re:Nissan 复苏计划里填窟窿。   敏实集团是给日产供零部件的中国企业,等于 “下游供应商买了上游巨头的总部”;KKR 是出了名的私募资本,专做 “抄底盘活” 的生意。   这组合拳打下来,与其说看好横滨的地产价值,不如说赌日产还能撑过这轮危机 —— 毕竟要是 20 年内日产倒了,这楼可就成了财团的囊中之物。   卖楼消息放出当天,日产 2025 财年上半年财报直接把底裤都露了出来:4 到 9 月净亏损 2219 亿日元(约 103 亿人民币),去年同期还赚着 192 亿,短短一年就从盈利跌到巨亏,这反转比坐过山车还刺激。   拆开数据更吓人:销售额跌了 6.8%,只剩 5.57 万亿日元;营业利润从赚转亏 276 亿,相当于曾经的 “赚钱引擎” 直接熄火。首席财务官帕潘还嘴硬说 “亏损收窄超预期”,但彭博分析师直接戳穿:这不是运营改善,全靠一次性成本抵扣撑场面,根本不算真好转。   全年预测:日产自己都承认,2025 财年营业亏损要达到 2750 亿日元,还嘴硬说 “无关税就能盈亏平衡”—— 可美国 25% 的汽车关税摆着,光这一项就要吞掉 4500 亿日元利润,这平衡根本就是画饼充饥。   财务爆雷的根子,全在卖不动车。上半年全球只卖了 148 万辆,同比跌 7.3%,各大市场几乎全线下滑,就像多米诺骨牌一个个倒下来。   最惨的是日本本土,二季度销量暴跌 20.8%,只剩 9.8 万辆,曾经的 “主场” 彻底失守。   中国市场更别提了,作为日产复兴的 “关键战场”,二季度只卖了 15.8 万辆,同比降 8.1%,2024 年全年销量比 2018 年峰值直接腰斩,今年一季度更是暴跌 29.5%。   要知道中国自主品牌现在占了七成市场,日产的燃油车被比亚迪按在地上打,电动车 ARIYA 月销才 19 台,武汉百亿工厂运营三年就关停,简直是花钱打水漂。   唯一增长的北美市场,其实是块 “毒药蛋糕”。二季度销量涨 6.7% 到 31.9 万辆,但全靠疯狂打折换回来的 —— 单车利润才 1200 美元,连行业平均的三分之一都不到。   主力车型 Altima 和 Rogue 销量其实跌了 19%,这种 “赔本赚吆喝” 的增长,根本撑不起营收大盘,反而把利润空间全耗没了。   很多人说日产是被中国车企打垮的,这话只对了一半。比亚迪 2024 年卖了 427 万辆,全球扩张确实抢了市场,但日产的病根,全是自己战略失误埋下的。   首先是电动化 “起大早赶晚集”。早在 2010 年,Leaf(聆风)就是全球电动车销冠,可后来投入断档,技术停滞不前。   最后是产能规划瞎折腾。戈恩时代疯狂扩张,现在要关掉 7 家工厂、裁员 2 万人,产能从 350 万辆砍到 250 万辆,比 20 年前的自救规模还翻倍。可裁员容易招人难,2 万技术工人走了,研发强度肯定下滑,搞不好就陷入 “越砍越亏” 的死循环。   现在来看,卖总部大楼就是次 “应急输血”,根本治不好日产的慢性病。970 亿日元看似不少,但比起 2219 亿的半年亏损,顶多算 “止痛药”,连 “手术费” 都不够。   更麻烦的是 20 年回租协议。现在能靠卖楼换钱,可未来每年都要交租金,等于给财务套上了长期枷锁。   要是 20 年内转型失败,到时候不仅总部不是自己的,公司能不能保住都两说。日产自己也把宝押在中国市场,说要投 100 亿搞研发、24 个月出新车,还和华为合作装智驾系统,但中国市场早就杀成红海,比亚迪、吉利虎视眈眈,迟到的 “本土化 2.0” 能不能起效,真不好说。   这事儿其实给所有传统车企敲了警钟:智能电动化时代,速度比规模重要,生态比技术重要。   日产从 Leaf 的辉煌到现在卖楼求生,本质上是 “船大难掉头” 的必然结果。要是不能在 2027 年前造出真正的爆款新能源车,这百年品牌可能真要步柯达、诺基亚的后尘 —— 毕竟市场不会给迟到者第二次机会。

0 阅读:90
幻竹论明渊纪事录

幻竹论明渊纪事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