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中贸易额下降近10%,中国汽车对俄罗斯出口下降55% 俄罗斯驻华大使伊戈尔·

柳淮蕊 2025-11-06 17:30:43

俄中贸易额下降近10%,中国汽车对俄罗斯出口下降55% 俄罗斯驻华大使伊戈尔·莫尔古洛夫,向俄罗斯商业新闻网透露了,今年前9个月俄中贸易额达1636亿美元,比2024年同期减少9%。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那整体贸易额的9%降幅,根本不是合作根基出了问题,而是被能源价格和汇率这两个“记账因素”给带偏了。 谁都知道,俄罗斯对华出口近80%都是能源产品,2024年国际油价还在每桶90多美元晃悠,到2025年直接跌到70多美元,俄罗斯为了稳住市场还得打折30%卖,光这一项就让能源贸易额凭空缩水一大块。 但千万别以为是中国买得少了,中国海关总署7月的数据表明,单月俄罗斯对华供气量就达42.5亿立方米,同比涨了11%,创了历史新高,西伯利亚力量1号管道的供气量更是涨超20%。 这就很清楚了,量没减甚至还增了,只是价格跌了,就像你买一斤苹果,去年10块今年7块,买的斤数多了,花的总钱数反而少了,能说水果店的生意黄了吗? 更有意思的是汇率搅局,中俄贸易90%都用人民币或卢布结算,可统计贸易额时还得折成美元,2025年卢布兑美元涨了38%,这么一折算,数字自然显得“虚低”,这纯粹是统计口径的问题,跟实际合作热度没关系。 再加上美国在背后使坏,搞二级制裁逼中国金融机构收紧对俄资金渠道,跨境结算效率都降了7%以上,这无疑给贸易添了堵。 但即便这样,机电产品占中国对俄出口的比例还稳在66%,前3个月电子设备出口甚至涨了11.2%,这说明真正的合作刚需压根没受影响,只是被外部干扰拖了后腿。 还有俄罗斯国内的情况,通胀超10%,利率飙到20%以上,老百姓和企业花钱都谨慎了,对中国消费品的需求自然弱了点,这是经济周期的正常反应,不是双方不想做买卖。 在整体贸易的波动里,中国汽车对俄出口55%的降幅尤其扎眼,但这事更不是“中俄汽车合作遇挫”那么简单,根子在俄罗斯自己的政策调整,和之前市场野蛮生长的后遗症。 乘联会的数据说得明白,前5个月中国对俄整车出口跌了59%,其中燃油车就跌了58%,新能源车反而涨了245%,只是新能源车才0.7万辆,撑不起总量。 燃油车之所以跌这么狠,就是俄罗斯自己加的税把路堵死了,去年10月把进口汽车报废税涨了70%-85%,2025年又涨10%-20%,1到2升排量的车,税从2.2万直接飙到5万,涨了一倍多,进口车价格跟着涨10%-15%,中国车的价格优势一下就没了。 更关键的是,之前那些钻空子的平行出口渠道被封了,2022年欧洲车企撤了之后,不少贸易商把中国新车当“零公里二手车”,绕道哈萨克斯坦卖到俄罗斯避税。 2024年4月俄罗斯彻底堵了这个漏洞,没授权的车必须补税费,那些没正规渠道的车自然卖不动了。 中国车企自己也有问题,之前抢市场太急,没做好本土化,俄罗斯冬天冷、路面结冰,有些车没做防腐处理,车身容易生锈,售后和零部件供应也跟不上,今年2月俄罗斯工业和贸易部都暂停了多款中国商用车销售,说是加强认证,其实是咱的产品没跟上人家的需求。 不过车企也在调整,奇瑞早就说要减少对俄出口降风险,前5个月中国车在俄销量只降了28%,远低于出口降幅,说明是主动在去库存,不是卖不出去。 而且新能源车的暴涨已经透了底,比亚迪、欧拉这些品牌在涨,赛力斯跟当地经销商合作后销量翻番,只要把渠道和本土化做好,这块市场早晚会起来,现在的下跌更像是“挤泡沫”,把之前野蛮生长的水分挤掉,反而能走得更稳。 所以不管是整体贸易额降9%,还是汽车出口降55%,都不是中俄合作出了裂痕,而是短期内外因素叠加的结果。 能源贸易是“量涨价跌”,汽车出口是“去泡沫、调结构”,核心的合作根基不仅没松,反而在加固,9月中俄蒙刚签了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备忘录,以后年供气量能到1060亿立方米,占中国消费量的25%,本币结算率都到65%了。 那些喊“中俄贸易降温”的人,要么是没看懂数据背后的门道,要么是故意带节奏,要是真降温了,俄罗斯能把这么重要的能源管道接着建?中国车企能还在砸钱搞本土化? 短期的波动从来不是合作的终点,反而能暴露问题、倒逼升级。 能源贸易可以探索更稳定的定价机制,汽车出口能从“卖产品”转向“建生态”,把售后、研发都扎在当地,美国的制裁和汇率的波动,顶多是给合作添点麻烦,挡不住双方互利共赢的大方向。 俄罗斯大使自己透的数据,也没说合作出了问题,咱可别被有心人带偏了,真要看中俄贸易的成色,得看那些在建的管道、在涨的新能源车、在推进的本币结算,这些实打实的东西,可比短期的数字靠谱多了。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0
柳淮蕊

柳淮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