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建议“不强制火葬、推土葬深埋”,农村现状戳中痛点:火葬后装棺再埋,到底图啥? 全国人大代表严永志提出过一个建议,不强制火葬、鼓励土葬深埋,这一下子戳中了农村殡葬的真实痛点。 不少农村搞殡葬,遗体火化了一遍,最后还是得装回棺材里埋了,流程没少走,耕地没省着,反而多花了火化费、运输费,这到底图啥呢?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是保命的根本,传统土葬占用不少土地,有些地方还搞大碑大墓、宗族墓地,浪费资源不说,还可能破坏生态。 所以推行火葬,本来是为了节约土地、保护环境,还能破除厚葬薄养的陋习,让丧葬更文明简约。 这些年下来,大家对遗体火化的接受度确实提高了,火葬区的火化率也稳步提升,这都是实实在在的成效。 但问题也跟着来了,就像严永志代表在建议里说的,安葬和祭扫的方式没发生根本性改变,大家还是认“入土为安”的理。 结果就出现了一种挺矛盾的情况,遗体按规定火化了,家属却要把骨灰盒再装进棺材里,找块地埋下去,等于走了火葬的程序,又回到了土葬的实质。 这种操作看着有点“多此一举”,但背后全是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大家的真实想法。 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入土为安”不是一句空话,是刻在骨子里的传统观念。 在农村人看来,亲人去世后,遗体或者骨灰得实实在在埋进土里,才算有了归宿,心里才能踏实。 单纯把骨灰盒存放在骨灰堂,很多老人和家属情感上接受不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而且农村里的丧葬习俗传承了这么多年,大家办丧事讲究个“体面”,棺材在很多地方还是丧葬仪式里的重要部分,觉得这样才算是对逝者的尊重。 另外一个关键问题是,农村的殡葬设施没跟上。 很多乡镇没有像样的公益性公墓,或者公墓的位置不方便、环境不好,就算有,也可能缺乏后续的管理和维护。 家属想好好安葬亲人,却没合适的地方,最后只能想着把骨灰装棺再埋,找块自家的耕地或者村里的空地,才算完成了安葬。 更让人觉得不划算的是,这么一折腾,经济负担还加重了。 本来办丧事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现在多了火化费、遗体运输费,还有骨灰盒的费用,再加上棺材钱、挖坑埋棺的费用,里外里多花了不少冤枉钱。 对于农村家庭来说,这些额外支出可不是小数目,有些家庭甚至会因为一场丧事陷入经济压力。 而且从环保和节约土地的角度看,这种操作也没达到初衷。 火化过程中会消耗能源,还可能产生少量污染物,本来是为了省地,结果骨灰装棺再埋,占用的土地和传统土葬差不多,甚至因为多了棺材,占用的空间更大,完全违背了殡葬改革的初衷。 其实这种情况早就被相关部门注意到了,长沙市的殡葬管理条例里就明确规定,将骨灰装入棺木土葬是违规行为,民政部门会责令平毁坟头或者限期迁出。 但实际执行中,因为涉及到传统观念和群众情感,管理起来难度很大,有时候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也说明单纯靠“禁止”解决不了问题,得有更贴合实际的办法。 殡葬改革的核心从来不是“火葬”还是“土葬”的二元对立,而是“节地、生态、惠民、文明”这四个关键词。 之前有些地方搞“一刀切”的强制火葬,忽略了农村的实际情况和群众的情感需求,也没配套足够的公益性殡葬设施,结果导致了骨灰装棺再埋的尴尬情况。 结果既没达到节约土地的目的,又加重了群众负担,反而让大家对殡葬改革产生了抵触情绪。 而严永志代表的建议恰恰就是抓住了这个核心矛盾,把政策的刚性和执行的柔性结合起来,不强制火葬,但鼓励更环保、更省地的土葬深埋。 同时配套建设公益性公墓、安息堂,用奖励和引导代替强制,让群众觉得殡葬改革是为了大家好,而不是单纯的“找麻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