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为了对付苏军的钢铁洪流,我军大量生产了红箭73反坦克导弹,然而,由于生产过多

一桐评这个去 2025-11-04 16:55:18

当年为了对付苏军的钢铁洪流,我军大量生产了红箭73反坦克导弹,然而,由于生产过多,这种导弹一直沿用至今,红箭73反坦克导弹经过多次改进,弹头、火箭发动机和观瞄设备性能大幅提升,虽然无法穿透主战坦克的前装甲,但对于轻装甲目标和掩体来说,它仍然具备不错的效果。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3年,中国通过特殊渠道获得了苏联AT-3"萨格尔"反坦克导弹的技术样本,面对苏联在中苏边境部署的庞大装甲力量威胁,中国急需一款能够大规模列装的反坦克武器,北京工业学院承担起测绘仿制任务,科研人员在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条件下,开始了艰难的逆向工程工作。   有线制导技术成为红箭73的核心特征,这根细细的导线连接着导弹与发射器,虽然看似落后,但在复杂电磁环境中具备独特优势,早期型号采用目视瞄准、手动操控的方式,射手需要眼睛盯着目标,同时调整操纵杆控制导弹飞行轨迹,这种制导方式的选择既有技术局限的因素,也考虑到了当时的实际需求和可实现性。   经过数年研发,红箭73于1978年正式定型并开始装备部队,单枚造价5万元人民币,相当于当时一辆解放牌卡车的价格,这个定价策略体现了设计团队对成本控制的重视,确保武器能够实现大规模生产和部署,到了80年代,红箭73的年产量达到惊人的万枚级别,累计生产数量超过10万枚。   庞大的生产规模带来了显著的战略效应,全重11.3公斤的红箭73被广泛配发给陆军装甲部队、步兵战车以及专门的反坦克分队,构建起多层次的反装甲防御体系,这种规模化装备极大提升了中国军队的反装甲作战能力,有效缓解了来自北方邻国装甲集群的军事压力。   对越自卫反击战为红箭73提供了首次实战检验机会,在复杂的山地丛林环境中,这款导弹展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实用性,射程覆盖500米到3000米,能够有效打击中等距离内的装甲目标,实战表明,红箭73在对付轻型装甲车辆和野战工事时表现突出,为步兵分队提供了以往难以获得的远程精确打击能力。   技术升级成为红箭73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B型号的出现标志着重要技术突破,加装红外测角仪后实现了半自动指令制导,射手只需将瞄准镜十字线对准目标,火控系统就能自动修正导弹飞行轨迹,操作难度大幅降低,命中率显著提升,C型引入随动发射架技术,使对移动目标的命中率提高了40%。   D型号整合了红外热像仪,赋予红箭73夜间作战能力,弹头直径从最初的120毫米逐步增大到155毫米,串联战斗部设计能够有效对付装备爆炸反应装甲的目标,火箭发动机的升级提升了射程和飞行速度,使红箭73从第一代反坦克导弹的技术水平稳步向第二代靠拢。   冷战结束后,红箭73面临角色转换的挑战,现代主战坦克普遍装备复合装甲和主动防护系统,传统的正面攻击模式效果有限,红箭73开始在新的作战环境中寻找定位,其轻便灵活的特性使其能够适配无人机、轻型装甲车等多种平台,在城市巷战中,红箭73能够通过狭小空间攻击装甲车辆的侧面或后部薄弱环节。   高原山地环境展现了红箭73的另一项优势,低气压条件下,这款导弹依然能够保持稳定的飞行性能,面对步兵战车、装甲输送车等轻装甲目标时,红箭73的打击效果依然可观,在摧毁碉堡、工事等坚固掩体的任务中,串联战斗部能够轻松突破混凝土防护层。   成本优势在新时代显得更加重要,红箭73的采购和维护费用仅为红箭8等新型导弹的五分之一,零部件与现有装备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对于预算有限的军事力量来说,这种经济性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操作培训相对简单,新兵经过两周训练就能掌握基本技能,降低了人员培训成本。   红箭73与红箭8、红箭12等新一代反坦克导弹形成了梯次配置关系,在现代军事体系中,不同性能层级的武器各司其职,红箭73承担起对付轻装甲目标和支援作战的任务,生产线目前保持小批量运转状态,主要生产改进型零部件和升级模块,通过更换复合材料尾翼、升级制导系统等方式延长使用寿命。   信息来源:环球网《外媒:中国坦克杀手导弹行销全球 诞生众多改型》    

0 阅读:83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