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中方正式宣布将于2025年11月10日至2026年12月31日对瑞典免签,实现中瑞关系突破。这是否意味着欧盟对华免签更近了? 答案藏在细节里。欧盟申根国家签证政策高度统一,目前中国已对27个欧盟国家中的25个免签,仅剩捷克和立陶宛。 捷克的态度已出现积极信号。2025年10月众议院大选后,务实派上台执政。同年4月,中捷已达成绿色、数字领域合作清单,捷方明确表态重视对华经贸。 立陶宛则陷入现实考量。与中国关系降至代办级后,其期待的半导体核心地位并未实现,从台湾获得的利益也寥寥无几,政策调整只是时间问题。 欧盟内部的博弈却更为复杂。2025年6月,欧盟刚通过免签暂停机制,可随时取消第三国免签资格,这为对华免签增加了政策门槛。 右翼和民粹势力的反对声从未停止,但经济复苏的需求让不少国家松口。2019年中国赴欧游客消费达580亿欧元,免签后这个数字有望年增30%。 中东欧国家的态度分化也值得关注。波兰、匈牙利早已公开支持对华免签,这种立场正在带动区域内更多国家转变态度。 欧盟对免签有个硬规矩:第三国免签停留期需对等。中国目前给予欧盟国家15天免签,与多数申根国的政策基本匹配,这是重要基础。 2026年中欧峰会值得期待,不少欧盟成员国提议将免签谈判纳入议程,但前提是解决边境管控技术对接问题。 网友对此议论纷纷,有人盼着说走就走的欧洲行,也有人担心欧盟内部阻力难消。在我看来,免签是双向奔赴的结果,不能只靠一方推动。 中国对瑞典免签不是终点,而是重要一步。随着捷克、立陶宛态度转变,2026年有望实现对欧盟全成员国免签,给欧盟谈判施加实质压力。 但也不能过于乐观,欧盟的决策流程漫长,边境管控、舆论导向等都是变数。不过经济利益的牵引力终究难以抵挡,这是最核心的底气。 未来一年,中欧在技术对接、期限对等上的谈判将是关键。只要双方保持务实沟通,对华免签大概率会从期待变成现实。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或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