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欧洲老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卧病在床的?在德国的中国人说,欧洲老人等到年龄大后,插着管子躺在病床上度日的人少之又少,与其将时间浪费在这里,他们更愿意用仅剩的时间去享受剩下的时光,死的时候没有一丝犹豫! 在德国街上随便走走,经常能碰到头发白了的老人,背着布袋子去菜市场挑奶酪,坐公交去美术馆看展览,就算拄着拐棍,腰板也挺得直直的。可在咱们国内不少医院病房里,有些老人浑身插着管子,就在监护仪的滴答声里熬日子。 同样是变老,差别咋就这么大呢?有人说欧洲老人心态好,可往深了琢磨就明白,“不插管子舒舒服服过晚年”的底气,从来不光是心态的事儿,更得是真金白银堆出来的选择余地。 光有好心态顶不住事儿,得有真金白银托底才行。欧洲大部分国家的养老保障都做得特别扎实,就说德国,差不多90%的人都能享受到法定养老保险,退休后每个月平均能拿1500欧元左右,够日常花,基础看病也够用。 再加上商业保险补一补,得了大病要护理、临终前需要照顾的钱,基本不用自己掏。回头看咱们国内有些家庭,老人住一天ICU的钱,就可能把家里积蓄花光。做子女的就算想顺着老人的意思,也怕被人说“不孝”,更怕钱花没了,人也留不住。 钱的问题解决了,医院这边的方向更关键。欧洲不少国家早就不搞“拼命延长生命”那一套了,荷兰1993年就说清了安乐死的合法条件,是第一个给“好好离世”立规矩的国家,到2025年法国、英国也都陆续通过了相关法律。 这些法律不是让大家放弃生命,而是给了重病老人选择权,只要符合“癌症晚期没法治、疼得受不了、自己真心愿意”这些严格条件,就能在医生帮助下安安静静地走。西班牙的规定更细,申请安乐死得先交书面材料,医院审核通过了才能办,全程都有严格监督。 就算不选安乐死,安宁疗护也能让老人少受点罪。在德国,社区医院都有专门的临终关怀病房,护士会帮老人擦身子、按摩,心理医生陪着聊过去的事儿,甚至会照着老人的意思布置房间,摆上家里人的照片。 这种“不硬拖着延长生命,而是让剩下的日子过得有质量”的想法,让很多老人不用插着管子在医院耗着。可咱们国内的安宁疗护才刚起步,2023年的数据显示,全国试点的机构还不到1000家,不少地方连专业的临终关怀护士都缺,老人想在家安安稳稳离世都难。 社会上的支持也帮老人卸下了不少担子。欧洲的社区养老服务特别到位,德国老人打个电话就能叫到上门护理,护士帮着喂药、做康复,志愿者还会定期陪老人散步。再看咱们国内,不少社区养老站也就是“摆张桌子量量血压”的水平,专业护工缺了上千万。老人一旦没法自理,要么让子女辞职回家照顾,要么只能送医院插管子续命,根本没多少别的选择。 当然了,欧洲这模式也不是十全十美的。荷兰每年做安乐死的就有5000多人,也有人担心规矩被乱用;英国通过相关法案的时候,赞成和反对的票数差得不多,争议一直没停过。不过咱们国内的情况也在慢慢变好,现在不少城市都在搞安宁疗护试点,社区养老服务也在升级,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跟父母聊“老了之后想怎么过”。 说到底,老了之后是“捧着夕阳享清福”,还是“躺在病床上熬着”,从来不是简单的心态问题。欧洲老人的从容,是几十年建起来的完善社保、医疗体系给的;咱们现在遇到的难处,是发展过程中难免会有的。 但请放心,等养老保障越来越全,安宁疗护越来越普及,咱们中国人也会有更多底气,选自己想要的晚年,不管是在病床上全力治疗,还是在阳光下安安静静告别,都该有得选,有底气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