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当年德国也签了类似协议,为啥没掉坑里?因为德国没像日本那样被美国牵着鼻子走,一门心思搞产业升级,稳住了实体经济根基。 可日本偏不,从当年中曾根康弘呼吁国民 “每人买 100 美元美国货”,到现在高市早苗主动送投资,次次都被美国的威逼利诱拿捏住。 先说说德国,这国家是真清醒。早在上世纪 60 年代,德国经济就起来了,“德国制造” 卖遍全世界,贸易顺差一大把,跟后来的日本、现在的一些国家处境特别像。那时候美元是老大,德国马克只能跟着美元走,美国一施压,德国就面临货币升值的压力,国内物价也跟着要涨,跟日本后来遇到的情况几乎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可德国根本不吃美国那套,70 年代直接就跟美元脱钩了,让马克自己浮动,汇率高低市场说了算,绝不因为美国的脸色牺牲国内经济安稳。到了 80 年代签广场协议的时候,别的国家都乖乖听话,德国更是硬顶着来,压根不跟着美国的节奏走。 更聪明的是,德国知道 “一个人打架打不过,得找帮手”。后来拉着欧洲各国搞欧盟,还催生了欧元,这步棋太关键了。以前大家都用美元结算,美国想拿捏谁就拿捏谁,汇率上动个手脚就能让你吃大亏。 现在有了欧元,欧洲国家抱团用自己的钱,不用再看美元的脸色,等于直接断了美国用汇率卡脖子的路子。你想想,要是德国单打独斗,哪能这么硬气?这就跟咱们平时办事儿一样,拉着伙伴一起,腰杆都能挺直点。 美国见汇率拿捏不了德国,又想在贸易上动手脚,逼着德国多买美国货,还让涨防卫费当 “保护费”。可德国根本不接茬,该咋干咋干。就说汽车业吧,德国汽车占了欧盟对美出口的七成多,美国一威胁要加关税,每辆车成本得涨五千欧元,换别的国家可能就慌了。 可德国车企直接把工厂开到美国去了 —— 奥迪在美国建基地,奔驰扩大阿拉巴马州的工厂,宝马早就把生产基地扎在了南卡罗来纳州,不光卖美国市场能避关税,造出来的车返销欧洲还能免税。等于美国的关税大棒没打着人,反而给德国车企送了个 “双向赚钱” 的机会,这脑子转得够快吧? 防卫费这事儿更能看出德国的硬气。美国天天骂德国 “搭便车”,让把防卫费提到 GDP 的 2%,可德国就卡在 1.2% 左右,任凭美国怎么跳脚,就是不松口。为啥?因为德国心里门儿清,安全不能靠别人,自己的产业硬了才是真的硬。 这些年德国一门心思搞实体经济,汽车业从燃油车到新能源车,一直占着全球高端市场;化工、机械制造更是厉害,那些医疗用的特种塑料、芯片需要的光刻胶,别的国家根本造不出来,就算美国想打压都找不到下嘴的地方。就像科思创那样,知道基础化工能耗高、成本高,干脆就放弃,全力扑向高附加值的特种化学品,别人想学都学不来。 德国总理换了一任又一任,但 “实体经济为本、搞产业升级” 的路子从来没变过。不管美国怎么威逼利诱,德国都认准一个理儿:自己的日子得自己过,自己的产业得自己抓牢。这样一来,就算签了协议、受了压力,也能靠着实打实的实力化解危机,根本掉不到坑里去。 再看日本,那真是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当年日本经济多风光啊,电子、汽车产业全球横着走,跟现在的德国一样,都是贸易顺差大国。可美国一施压签广场协议,日本立马就怂了,让日元升值就升值,一点反抗的念头都没有。日元一升值,出口企业成本上去了,本来该琢磨着升级技术、提高产品竞争力,可日本政府偏偏选了条 “饮鸩止渴” 的歪路 —— 把利率压到历史最低,印了一大堆钱出来。 这些钱没进工厂搞研发,全跑到楼市和股市里炒泡沫去了。那时候东京一套公寓的价格能买美国半栋楼,普通人一辈子不吃不喝都买不起房,企业也不搞生产了,天天忙着投机赚钱,整个经济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实就是个一戳就破的 “空中楼阁”。这就跟人得了病不治病,反而靠止痛药撑着一样,看着没事,其实病根子越来越深。 更糊涂的是日本政客,一门心思讨好美国,把美国的 “保护伞” 当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中曾根康弘当年喊着 “每人买 100 美元美国货”,让老百姓掏腰包帮美国缓解贸易逆差;现在高市早苗上台,又是送大豆又是送皮卡,还主动答应给美国投大笔钱,就为了换美国一句好话。 美国说 “日元得升值”,日本点头;说 “得掏 5500 亿美元投资”,日本赶紧答应;说 “防卫费涨到 GDP 的 3.5%”,日本转头就改安保文件。人家德国跟美国谈 “平等”,日本却只会 “讨好”,生怕得罪美国,结果呢?美国从来没把它当平等盟友,就把它当成 “提款机” 和 “前哨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