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70岁时,特别想念早逝的五阿哥永琪,便翻了永琪生母愉妃的牌子。太监一脸震惊:“陛下,愉妃已经67岁了,怕是伺候不好。” 咱们得先搞明白,这位67岁的愉妃,珂里叶特氏,是个什么样的人。 说白了,她就是“母以子贵”的典型。她本人在乾隆后宫里,实在算不上什么风云人物,出身不高,长相估计也一般,反正乾隆对她本人是没多少“爱情”的。 她这一辈子最高光的时刻,就是生下了永琪。因为这个儿子,她从海贵人一路被提到愉妃。 可当那个连接她和皇帝之间最强有力的纽带——永琪——在25岁那年病逝后,愉妃的世界基本就塌了。 从那以后,她就成了紫禁城里的“隐形人”,乾隆估计十几年都没正眼瞧过她。她也认命,就在自己的宫里念佛,熬日子。 所以你看,当70岁的乾隆突然要翻她的牌子时,别说太监懵了,估计愉妃自己都以为听错了。她一个无宠、年老、失去儿子的妃子,皇帝还能想起她什么? 乾隆这一生,儿子不少,但他心里那个“白月光”式的继承人,绝对是永琪。 这孩子有多牛?咱简单捋捋: 永琪是乾隆的第五子。他打小就聪明绝顶,骑马射箭、诗词歌赋样样精通,更难得的是,他精通满语、汉语、蒙古语,甚至还研究西方的天文学和算法。放今天,这就是个全能学霸,文理双修的顶流。 如果只是“优秀”,那也不至于让乾隆几十年后还念念不忘。关键在于两件事: 第一,人品过硬,是真孝顺。乾隆二十八年,圆明园的九州清宴殿着了大火。当时火势滔天,乾隆爷被困在里面。一帮人乱作一团时,22岁的永琪二话不说,冒着生命危险冲进火场,硬是把乾隆从火里背了出来。 朋友们,这不是演戏,这是拿命在搏啊。哪个当爹的能顶得住这个? 第二,乾隆的公开表态。永琪病重那年,乾隆做了一个震惊朝野的决定:册封永琪为和硕荣亲王。 “荣”这个封号,在清朝是极高的荣誉。更重要的是,永琪是乾隆所有儿子里,第一个在生前就被封为亲王的。连后来的嘉庆皇帝,当年都得排在永琪后面。 这信号再明白不过了:乾隆已经把永琪当作板上钉钉的继承人来培养了。 可老天爷就爱开玩笑。就在封王几个月后,永琪病逝了。 史书记载他得的是“跗骨疽”,搁现在看,大概率是骨结核或者骨髓炎之类的恶疾。在当时,这就是绝症。 你可以想象乾隆有多崩溃。他最寄予厚望、最孝顺、最全能的儿子,就这么没了。这成了乾隆心里最大、最深的一个窟窿,谁也补不上。 现在,咱们再回到那个70岁的夜晚。 67岁的愉妃被战战兢兢地抬到了乾隆的寝宫。屋里的太监们被屏退,只剩下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 太监们以为的香艳场面根本没有发生。乾隆只是让人上了茶,然后拉着愉妃,坐了下来。 那一晚,他们没做别的,就是聊了一整夜的永琪。 这是全天下最孤独的两个老人。 乾隆是皇帝,他不能在朝臣面前流泪,不能在年轻的妃子面前失态,那有损威严。 愉妃是失宠的妃子,她没有地方可以诉说自己对儿子的思念,说了也没人懂。 但在那一刻,他们是这个世界上唯一能相互理解的“战友”。 乾隆大概会说:“你还记不记得,永琪小时候特别淘气,非要爬那棵大树?” 愉妃可能会抹着泪笑:“记得,抓下来还哭,非说您答应给他抓鸟。” 乾隆可能会叹气:“那天圆明园的火好大,朕以为出不来了,是永琪,他背着朕……” 愉妃也只能点头:“是啊,那孩子,就是实诚。” 一个70岁的老父亲,一个67岁的老母亲,他们在深夜里,一遍遍地拼凑着那个早逝儿子的音容笑貌。 这哪里是“召幸”?这分明是一场迟到了十几年的、只有两个人的追悼会。 那个自作聪明的太监,他错就错在,他只把乾隆当“皇帝”,忘了乾隆首先是个“人”,是个“爹”。 他以为70岁的皇帝翻牌子,还是为了满足欲望。他不懂,当人老了,尤其是当一个站在权力顶峰、什么都不缺的老人老了,他最渴望的,反而是最简单的东西——陪伴,和共同的回忆。 后宫里那些18岁的姑娘,她们再美,也只知道“皇上万安”。她们没见过永琪,没见过乾隆中年时的意气风发,更没见过他失去儿子的痛苦。 只有67岁的愉妃,她那张满是皱纹的脸,就是乾隆失去的那些岁月,是永琪存在过的唯一证明。 乾隆叫她来,不是为了她的身体,而是为了她的记忆。他需要有一个人陪着他,证明那个优秀的孩子真的来过这个世界,证明他这个父亲的骄傲和悲伤,不是一场虚无的梦。 他只是一个悲伤的父亲,想找儿子的妈妈,聊聊天罢了。 这大概是紫禁城里,最不像“召幸”的一次召幸,却也是最有人情味的一次。
有一次上朝,乾隆的亲弟弟、和亲王弘昼,当着满朝文武,把军机大臣讷亲打得鼻青脸肿。
【2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