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利班以为耗死了苏联,赶跑了美国自己就无敌了,现在主动袭击巴基斯坦哨所,巴基斯坦

纸上点将 2025-10-31 19:50:57

塔利班以为耗死了苏联,赶跑了美国自己就无敌了,现在主动袭击巴基斯坦哨所,巴基斯坦可是东大亲手调教出来的关门弟子,何况美国与苏联并不是从军事角度上被阿富汗击败的,都是不愿意在这个世界最为贫瘠的地区继续被地缘博弈放血罢了。 阿富汗的边境争端由来已久,塔利班上台后,本该专注内部重建,却频频卷入周边摩擦。2025年10月,巴基斯坦空军针对阿富汗境内藏匿的巴基斯坦塔利班据点发起空袭,击毙数十人。这直接引发塔利班的反击,他们在北部山区多点出击,袭击了多个巴基斯坦军事哨所,声称造成巴方重大损失。巴基斯坦则迅速回应,部队推进并夺取19处阿方边境点位,宣称消灭200多名武装分子。双方的指责此起彼伏,边境长达2600公里的杜兰线再度成为火药桶。塔利班的举动并非孤立,而是长期积累的矛盾爆发:他们庇护跨境武装分子,屡次拒绝伊斯兰堡的遣返要求,导致巴方军官接连遇袭。这种越界行为,不仅威胁中巴经济走廊的安全,还让地区稳定雪上加霜。阿富汗经济本就脆弱,干旱和援助中断已让民生凋零,再添边境战火,只会加剧内部不稳。巴基斯坦视此为生存威胁,多次强调不会容忍恐怖势力渗透。冲突升级的根源在于塔利班对权力的误判,他们以为掌控阿富汗就能称霸周边,却忽略了邻国的韧性和盟友网络。 回顾历史,塔利班常以击退苏联和美国为傲,但这两次撤军更多源于外部大国的战略疲惫,而非战场惨败。1979年至198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投入10万兵力,试图稳固亲苏政权,却陷入游击战的泥潭。抵抗力量得到美国和巴基斯坦的武器援助,肩扛导弹击落苏联直升机,伏击补给线造成数万士兵阵亡。苏联经济已不堪重负,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动改革,急需减轻财政负担,同时缓和与西方的关系。1988年日内瓦协议签署,苏联分批撤军,至1989年2月全部离开,留下数百亿美元的烂账和未解的部落纷争。撤军并非军事溃败,而是地缘博弈的理性选择:在资源稀缺的山区继续投入,只会加速国内崩盘。塔利班的先辈虽参与抵抗,但他们崛起于苏联撤离后,更多是内战产物。 美国在阿富汗的20年介入同样以撤军告终,成本高企成为关键转折。2001年10月,美军推翻塔利班政权,建立基地和公路网,支出超过2万亿美元,训练阿富汗军队,却始终未能根除武装渗透。特朗普政府2020年与塔利班签署多哈协议,承诺14个月内撤军,拜登2021年执行,至8月完成95%以上转移,最后一架运输机从喀布尔机场起飞。撤军过程虽混乱,伴随13名美军士兵在机场遇袭身亡,但根源在于战略评估:长期占领不划算,国内舆论转向,反恐重点已移向其他热点。阿富汗的贫瘠地形和部落忠诚,让美军难以实现持久控制,花销与伤亡不成比例。塔利班借此宣传“赶跑帝国”,但实际是美国选择抽身,避免无休止放血。 塔利班的自信膨胀,直接体现在对巴基斯坦的挑衅上。他们上台后,继承美军遗留装备,自以为武装升级,就能轻松应对邻国。2025年10月的袭击中,塔利班部队在帕克蒂卡和昆纳尔等地越境,针对哨所发起多波次进攻,试图夺取补给点。但巴基斯坦的反制迅猛,空军F-16战机锁定目标,地面部队推进清剿。这种自大心态源于历史误读:他们视苏联和美国的退场为军事挫败,却未见那些大国在全球布局中的权衡。阿富汗的贫困现实进一步放大问题,GDP不足200亿美元,依赖国际援助,塔利班却优先军事扩张,导致民生项目停滞。边境武装如巴基斯坦塔利班分支,在阿富汗境内休养生息,多次跨境袭击军营,炸毁桥梁,造成巴方数十军官丧生。塔利班的庇护态度,让伊斯兰堡忍无可忍。10月12日的冲突中,巴方宣称击毙200多名武装分子,塔利班则声称报复成功,双方数据对峙加剧紧张。 巴基斯坦的实力远非塔利班可比,尤其在中巴军事合作的加持下,已成南亚坚实屏障。中国自上世纪60年代起,提供巴军援助,近年来深化训练和技术转让。2025年7月,中巴空军高层会晤,商定加强联合演习和战术培训,聚焦高海拔作战。JF-17战机由中方联合生产,装备巴空军,提升边境巡逻能力。“战士-VIII”反恐演习于2024年底在巴基斯坦帕比中心举行,第八次迭代,模拟跨境威胁,双方部队协同清剿目标。中国还援助导弹系统和无人机技术,帮助巴军熟悉阿富汗地形。 2025年4月,中巴空军协议进一步扩展,涵盖情报共享和后勤支持。这种合作源于共同利益:中巴经济走廊价值数百亿美元,穿越山区连接瓜达尔港,任何边境动荡都威胁能源通道。巴军军官在中国接受专业训练,掌握先进指挥体系,实战中体现为快速响应塔利班袭击。相比之下,塔利班的游击战术虽灵活,但缺乏空中优势和后备补给,面对巴方的系统反击,劣势凸显。中国不直接介入冲突,却通过巴基斯坦间接维护地区稳定,避免恐怖势力外溢。

0 阅读:69
纸上点将

纸上点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