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03年,年仅14岁的戴佳氏进入康熙皇帝后宫,一番宠幸之后,戴佳氏幸运地怀上了龙种。可十月怀胎后,她却生下了一个跛脚的皇子,心里顿时凉了半截,毕竟封建时代,很忌讳皇子身体有恙。 说起戴佳氏,她真不是什么豪门贵女。她爹在内务府当差,放现在,大概就是个“司局级”干部,在那个遍地“国公”“贝勒”的皇宫里,戴佳氏的娘家背景,实在有点不够看。 她在康熙十八年,生下了皇五子,爱新觉罗胤祺。 这本该是天大的喜事,可戴佳氏却高兴不起来。史书记载,这位五阿哥“右足有疾”,用大白话说,就是右脚有残疾,是个跛脚的皇子。 这在当时,简直是晴天霹雳。 咱们得理解戴佳氏的恐惧。在封建王朝,皇子是什么?那是帝国的“储备干部”,未来的“接班人”候选。皇室最讲究什么?“天家威仪”。一个身体有残缺的皇子,首先在“威仪”上就输了一大截。 往小了说,这孩子可能一辈子受人白眼;往大了说,他母亲戴佳氏也可能因此失宠,彻底沦为后宫的边缘人。 在那个“九子夺嫡”的序幕刚刚拉开的年代,每个皇子都像是一支“潜力股”。戴佳氏手里这支,刚“出生”就眼看着要“破发”了。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孩子的爹——康熙皇帝,态度很不一样。 面对这个有残疾的儿子,康熙没有一丝一毫的嫌弃。相反,他从这个孩子身上,看到了其他兄弟们所不具备的珍贵品质。 史书上,康熙对胤祺的评价只有八个字:“心性甚善,为人淳厚。” 翻译过来就是:这孩子,心地太善良了,而且为人特别老实、厚道。 咱们来品品这八个字。 在康熙的中后期,他最头疼的是什么?不是国家大事,是这帮儿子!太子胤礽两立两废,把康熙的心伤透了;老八胤禩精明能干,却也野心勃勃,到处拉帮结派;老四胤禛深沉内敛,城府极深…… 这帮儿子,一个比一个聪明,一个比一个能算计。康熙坐在龙椅上,看着底下这帮跟“狼崽子”似的儿子们,他心里累啊。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他看到了老五胤祺。 胤祺因为脚不方便,性格上没有那么张扬,反而多了一份沉稳和宽厚。他不争不抢,只是安安静 分地做好自己。 在康熙眼里,这个“淳厚”的儿子,简直是一股清流。 康熙爷是打心底里喜欢这个儿子。喜欢到什么程度? 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帝亲征噶尔丹。这是一次关乎帝国安危的重大军事行动。康熙带谁去了?他带上了26岁的皇三子胤祉和年仅17岁的皇五子胤祺。 让一个跛脚的皇子随军出征,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但康熙的用意很深。他不是让胤祺去冲锋陷阵,他是要“历练”他。他要让这个淳厚的儿子,见识真正的战场,培养他的担当和视野。 事实证明,胤祺干得非常出色。他被任命统领正黄旗大营,把后勤和营务管得井井有条。康熙对他非常满意。 这次出征,等于是在全天下人面前给胤祺“背书”:我这个儿子,虽然脚有残疾,但德才兼备,我器重他! 咱们再把镜头拉到“九子夺嫡”最惨烈的那几年。 皇子们为了那个宝座,斗得你死我活。大哥胤禔被圈禁,太子胤礽被废,老八、老九、老十、老十四,各成一派,互相倾轧。 那老五胤祺在干嘛呢? 他啥也没干。他就像是风暴中心的“安全屋”。 他的残疾,在这个时候,反而成了他最强有力的“护身符”。 所有人都知道,胤祺因为身体原因,基本退出了“夺嫡C位”的竞争。他没有那个“本钱”,好像也没那个“野心”。 所以,当其他兄弟在拉拢朝臣、互相使绊子的时候,胤祺成了最“人畜无害”的那一个。 八爷党看他,觉得他没威胁;四爷党看他,也觉得没必要拉拢,更没必要得罪。 他就这样,安安静静地做着自己的“恒亲王”。 康熙四十八年,康熙爷大封宗室。胤祺被封为“和硕恒亲王”。 康熙驾崩,老四胤禛即位。 雍正上台后,开始“清算”当年的政敌。 老八胤禩,被改名为“阿其那”;老九胤禟,被改名“塞思黑”,两人最终惨死狱中。老十四胤禵,被长期软禁。 凡是当年参与过夺嫡的兄弟,几乎没一个好下场。 可雍正唯独对老五胤祺,那是相当客气,甚至可以说是优待。 雍正刚即位,就专门下旨:“恒亲王胤祺,秉性淳厚,素所深知。” 这说明,胤祺的“老实人”形象,是得到了康熙和雍正两代皇帝“官方认证”的。 雍正不仅保留了他所有的爵位和待遇,还在他去世后,给了他极高的评价,让他风风光光地葬入皇陵。 胤祺活到了53岁,在清朝皇子普遍短寿的情况下,这算是高寿了。他一生平稳,没有大起大落,得以善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