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这步棋,到底憋到收网了!今天印度突然放消息——10月28日,该国企业将停止通过贸易商采购俄罗斯石油公司和卢克石油的原油。明眼人都戳破窗户纸:印度这是扛不住美国压了,白宫的七寸掐得够准。三年前还把俄油当“香饽饽”的印度,现在转头就断,谁能想到剧情转得这么快? 那时候俄乌冲突刚起,全球油价窜上130美元/桶,俄罗斯为消化产能,给印度的价码是每桶比中东油便宜10美元以上。孟买一家国有炼油厂的老采购跟我聊过:“一船30万吨的俄油,能省300万美元,全年下来够给全厂3000个工人发两年奖金。”2023年印度靠这折扣狂省170亿美元,相当于新建两座千万吨级炼化基地——换谁不眼热?可美国哪容得下印度“两头占便宜”?10月下旬直接把俄油两大巨头踢进SDN清单(特别指定国民清单,美国金融制裁的核心黑名单),断了它们用美元结算的通道。更狠的是放话“二次制裁”——任何跟这两家做生意的第三方企业,都可能被牵连。 这里有个反常识的点:印度的纠结从来不是“要不要赚俄油的钱”,是“赚的钱能不能覆盖风险”。您说印度真的怕制裁?其实是怕SWIFT使用权被冻,怕自己的外贸结算卡脖子——毕竟印度70%的原油靠进口,外汇储备也就6000亿美元出头,经不起折腾。去年和深圳一家做能源供应链的朋友吃饭,他提过印度炼油厂的困境:“码头上的VLCC(超大型油轮,载重超20万吨)原本全是俄油,现在一半改道去了沙特吉达港。临时换油源不是小事,炼油设备的原油品质适配要调,运输航线的时间成本要算,更关键的是溢价——沙特油比俄油贵6%,每月多花5亿美元,这不是小数目。” 您是否想过,美国为什么盯着印度不放?不是因为印度的俄油进口量占美国制裁的多少,是怕印度成了“破窗效应”的起点。新兴市场都学印度,一边买俄油赚折扣,一边跟美国周旋,到时候美元的能源定价权就松动了——这才是白宫的核心焦虑。老话说“打蛇打七寸”,美国掐的就是印度“既要又要”的软肋:要么放弃俄油折扣,保住美元结算和美国的合作;要么硬扛制裁,赌自己能扛住油价上涨和经济波动。印度选了前者,不是输给了美国,是输给了自己的“需求矛盾”。 现在印度宣布停购,真能解决问题?我看悬。炼油厂的设备调试需要时间,11月上旬可能会出现300万吨原油缺口,汽油价格说不定得涨5%——到时候莫迪政府的支持率怕是要掉几个点。但反过来想,印度的妥协也给其他新兴市场提了个醒:在全球化的牌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美国给的糖,早晚要连本带利要回来。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