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时事评论员郭正亮说:“我发现同样是外国军舰擅闯南海,中国对日本的的态度和其它

未央秘史 2025-10-29 11:15:17

台湾时事评论员郭正亮说:“我发现同样是外国军舰擅闯南海,中国对日本的的态度和其它国家完全不一样。对其它国家都是喊话驱离,对日本“咣咣”就是两炮,虽然不是直接对着军舰打,是打军舰前方的水面,但那可是实打实的真炮弹。 郭正亮观察到的南海应对差异,本质上是中方对不同挑衅行为的精准回应,不是看国家名头大小,而是看背后的风险成色和行为性质。 日本军舰在南沙遭遇的实弹警告,看似突然实则必然,这背后是其长期越界操作攒下的“后果”,和其他国家的零星挑衅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作为一个和南海没有直接领土争议的国家,它近年在这一区域的军事动作比很多当事国还积极。 2024年5月开始,日本搞了个为期7个月的“印太部署2024”行动,一下子派出“出云”号和“加贺”号两艘改造后能搭载F-35B隐形战斗机的航母,领着6艘水面舰艇和数艘潜艇,分成4个战斗群跑遍亚太多国,参加了“环太平洋2024”“马拉巴尔”等几乎所有大型联合军演,说白了就是借着美国的旗号,在南海周边刷存在感、搞军事联动。 更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7月日菲签署《互惠准入协定》,当年9月就搞了首次联合军演,2025年10月还在持续推进军事合作,这个协定看似是方便部队互访,实则为日本军事力量更深入介入南海事务打开了方便之门,让域外势力介入有了制度性支撑。 这种拉着盟友组团搅局的做法,和菲律宾只是想保住仁爱礁“坐滩”军舰的单一诉求,完全不在一个维度上。 再看具体对峙场景的细节差异,菲律宾2025年多次试图向仁爱礁搁浅军舰补给,中方虽然部署了24艘舰船形成常态化管控,但应对方式始终控制在执法范畴,用水炮拦截、航线阻挡,最多是登临检查扣押非法设备,全程没有动用实弹。 美国军舰2024年穿航台湾海峡时,中方也只是派舰机跟监警戒,通过外交渠道提出抗议,即便日美同年10月搞了4.5万人、370架战机参与的“利剑”大型军演,中方也只是明确反对其针对台海的意图,没有采取实弹威慑。 但日本“出云”级护卫舰那次闯入南沙,中方先是用英语和日语反复喊话警告,在对方无视警告、继续向仁爱礁方向移动的情况下,才动用主炮发射实弹,两发炮弹精准落在舰前50米处,这种梯度升级的应对,完全符合中国海警法的规定。 海警法早就明确,外国船舶拒不服从停船指令、拒绝接受检查,使用其他措施不足以制止时,就可以使用舰载武器,日本军舰的行为正好触发了这一执法底线。 中方的应对逻辑其实很直白,就是对事不对国,谁的行为更具危险性、更具挑衅性,谁就会面临更严厉的反制。 菲律宾的挑衅是“小打小闹”,局限在具体岛礁的补给争议上,没有引入第三方势力,所以中方用常态化巡航、执法拦截的方式逐步压缩其活动空间,2025年黄岩岛巡航天数已超220天,让菲方活动空间缩减60%,这种“钝刀子割肉”的方式既有效又能控制冲突规模。 美国虽然强势,但它的“航行自由”行动多是单次穿航,没有形成长期军事存在,也没有拉着一堆盟友搞排他性军演,所以中方以警示性跟监为主。 而日本则不同,它本身不是南海声索国,却主动把自己绑在美国的战车上,联合澳、菲等国构建军事联动网络,试图将军事存在常态化,这种“非当事国却主动挑事”的操作,比当事国的争议更具破坏性,因为它会让南海问题从双边争议升级为地区集团对抗,这是中方绝对不能容忍的红线。 从实力对比和执法依据来看,中方的实弹警告也不是一时冲动。 日本近年来借着“军事正常化”的名义,不断突破“和平宪法”限制,这次“印太部署2024”是其海上自卫队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亚太远征行动,明显是想通过实战化演练提升海外作战能力。 面对这种带有扩张意图的军事挑衅,中方必须用明确的手段划出底线。 而海警法赋予的执法权限,让实弹警告有了充分的法理支撑,既不是随意动武,也不是过度反应,而是在多次警告无效后的合法强制措施。 这种应对方式既让日本清楚感受到挑衅的代价,又没有直接开火造成冲突升级,堪称“精准威慑”的典范。 说到底,南海的和平稳定需要所有国家共同维护,而不是让某些国家当“搅局者”。 中方对日本的实弹警告,本质上是对“拉帮结派搞对抗”行为的一次严正告诫,也是对其他国家的一种提醒:南海不是谁的“后花园”,更不是域外势力炫耀武力的地方。 如果只是单纯的权益争议,中方愿意坐下来谈,但如果想引入外部势力、搞军事挑衅,那必然会遭到坚决反制。 日本军舰在南沙遭遇的两发实弹,与其说是一次突发的威慑行动,不如说是对其长期错误行为的必然回应,这也让外界看清了中方在南海问题上的底线:主权底线不容触碰,外部势力介入绝不允许,任何试图破坏南海和平稳定的行为,都将付出应有的代价。

0 阅读:0
未央秘史

未央秘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