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奥委会实在太霸道了,要求全部国际体育赛事取消在印尼举办,可以说“封杀”了印尼,可万万没料到,印尼也相当强硬,压根不拿奥委会的要求当回事。 事情的导火索是雅加达要办的世界体操锦标赛,以色列那边派出了6名选手,其中就包括2020东京奥运会自由操金牌得主多尔戈皮亚特,这位选手在体操界也算有头有脸,本来是赛事的看点之一,结果印尼政府直接把签证给拒了,连句像样的解释都没给。 以色列方面自然不甘心,花了好几年备战的赛事就这么黄了,赶紧跑到国际体育仲裁法庭上诉,可仲裁法庭也挺无奈,直接说了签证是国家主权范围内的事,他们管不着,最后驳回了申请,这一下算是把皮球又踢回了国际奥委会。 国际奥委会显然没打算忍,10月23号直接甩出声明,不仅一刀切断了和印尼关于2036年申奥的所有对话,还号召全球所有体育联合会都别去印尼办比赛,这明摆着就是“封杀”的架势。 奥委会一直拿《奥林匹克宪章》说事儿,里面确实写着运动员不能因为国籍受到歧视,政治中立是底线,这话听着没毛病,但放在现实里却没那么好落地。 毕竟印尼有自己的难处,它是全球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穆斯林人口占比高达87%,而且从建国至今就没和以色列建交,再加上最近加沙的人道主义危机持续发酵,国内民众对以色列的情绪本来就很激烈。 雅加达行政长官直言以色列运动员来参会会让多数印尼人感到困扰,司法部长更是态度强硬,明确表示不承认巴勒斯坦国就不会和以色列有任何接触,这种情况下,印尼政府要是给以色列运动员发了签证,国内的民意压力根本扛不住。 印尼体育部长托希尔倒是看得很明白,早就知道拒签会有后果,但还是这么做了,说白了就是在维护国内安全和公众利益,而且这也符合印尼的国家法律,换做任何一个注重国内民意的政府,大概率都会做出类似的选择。 奥委会这边却显得有点不近人情,虽然之前确实有过规定,办国际赛事必须保证所有合格运动员能入境,但这次直接下“封杀令”的做法,还是让人觉得有点小题大做。 要知道,之前沙特也曾拒绝过以色列运动员参加地区性体育赛事,奥委会当时也只是口头警告,并没有这么严厉的处罚,这难免让人觉得奥委会有点双重标准。 更有意思的是,这次事件之后,奥委会还紧急修改了奥运资格赛规则,要求以后办赛协议里必须加进入境保障条款,这明显是吃了这次的亏,想提前堵上漏洞,但这种事后补救的做法,反而显得之前的规则不够灵活。 印尼这次的硬气确实付出了不小的代价,2036年申奥的梦想基本彻底破灭,要知道印尼为了申奥已经筹备了好几年,投入了数亿美元用于场馆建设和基础设施升级,现在一切都打了水漂。 除此之外,之前已经敲定的好几项国际赛事也不得不暂停,比如原本计划在巴厘岛举办的国际泳联世界杯分站赛、在万隆举办的亚洲田径锦标赛,这些赛事的筹备工作已经进行了大半,前期投入的宣传费用、场地布置费用都付诸东流。 更可惜的是那些运动员,以色列的6名体操选手,尤其是多尔戈皮亚特,为了这次世锦赛备战了整整三年,每天高强度训练,就等着在赛场上证明自己,结果因为政治因素没能参赛,职业生涯里这样的机会可能再也不会有了。 而印尼本土的运动员也跟着受牵连,原本能在家门口参加高水平国际赛事的机会没了,积累比赛经验、提升国际排名的希望也落了空。 其实体育和政治本来就很难完全切割,奥委会一直标榜的政治中立,在现实的国家利益和民意面前,往往显得有些脆弱。 印尼的选择看似和奥委会对着干,实则是权衡了国内民意和国际规则后的无奈之举,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维护国内民众的情绪和利益,本来就是政府的首要职责,总不能为了办一场体育赛事就不顾国内的反对声音。 而国际奥委会的做法,虽然是在维护宪章精神,但过于强硬的手段反而激化了矛盾,要是能坐下来和印尼好好沟通,说不定能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比如让以色列运动员以中立身份参赛,或者采取其他折中方案,而不是一上来就用“封杀”这种极端方式。 之前也有过类似的案例,2019年哈萨克斯坦举办亚洲室内田径锦标赛时,曾拒绝让台湾地区选手以“台湾”名义参赛,只允许使用“中国台北”的名称,当时奥委会也只是进行了协调,并没有对哈萨克斯坦进行处罚。 对比之下,这次对印尼的处罚确实显得有些过重,难免让人质疑奥委会的标准是否一致。 说到底,运动员不应该成为政治博弈的牺牲品,他们付出的汗水和努力,值得一个公平的参赛机会,而奥委会和举办国之间,也应该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少一些强硬的对抗。 眼下印尼奥委会和国际体操联合会还要去瑞士洛桑开会协商,能不能有转机还不好说,但不管结果如何,这场风波都给国际体育界提了个醒,政治中立的规则虽然重要,但也要兼顾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否则只会让体育赛事沦为政治的工具,最终伤害的还是那些热爱体育的运动员和观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