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某智库称:“既然中国可以拒绝进口美国大豆作为反击手段,韩国也可以不买中国的大白菜”。 中国拒绝进口美国大豆作为反击,根本底气在于有完善的替代方案和产业韧性,韩国智库想照猫画虎不买中国大白菜,显然是没算清双方的供需账本和产业逻辑。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费国,2024年消耗量约1.17亿吨,虽85%依赖进口,但早已构建起多元供应体系,当年从巴西进口大豆占比达69.16%,美国份额已降至22.83%,阿根廷、乌拉圭等国家也能补足缺口。 同时国内层面,大豆振兴计划让国产大豆产量从十年前的1200万吨增至2000万吨以上,自给率提升至18%,加上农业农村部推动的饲用豆粕减量替代行动,2024年豆粕用量同比下降8%,头部养殖企业的豆粕使用比例已降至10%以下。 昆虫蛋白等新型蛋白源也在加速产业化,多重保障让中国有底气对美国大豆说不,即便减少进口也不会影响国内养殖和食品加工产业的正常运转。 反观韩国,所谓“不买中国大白菜”的提议,更像是脱离实际的空谈,完全没考虑到自身对中国白菜的深度依赖已经到了难以剥离的程度。 韩国三分之二的国土是山地,平原占比不足20%,有限的耕地还要优先保障水稻等主粮种植,导致白菜种植面积持续萎缩,2025年夏季白菜种植面积仅3418公顷,较历年平均值减少23.9%,产量更是同比减少24.5%,仅23.6万吨。 更严峻的是,韩国农村振兴厅预测未来25年本土白菜种植面积将锐减至44公顷,届时几乎完全依赖进口续命。 而白菜对韩国人来说不是可有可无的蔬菜,而是制作泡菜的核心原料,这种被列入联合国非遗的“国民食品”,早已渗透到韩国人三餐的方方面面,每年泡菜消耗量巨大,而韩国泡菜原料的90%依赖进口。 其中中国白菜和泡菜占据绝对主导地位,2023年韩国进口泡菜中99.9%来自中国,山东平度市一个仁兆镇就贡献了韩国30%的泡菜市场份额,其7万余吨的年产量足够撑起韩国整个泡菜产业的基本需求。 韩国根本找不到能替代中国大白菜的供应来源,周边国家中,朝鲜的白菜产量仅能满足自身需求,出口量微乎其微;日本本土白菜价格是中国的三倍以上,且主要供应国内市场,即便少量出口也难以填补韩国的缺口;其他国家要么白菜产能有限,要么距离遥远,大白菜含水量高、易腐烂,长途运输的物流成本和损耗率都会让进口价格翻倍,韩国泡菜企业根本无法承受。 这种供需失衡导致韩国频繁陷入“白菜危机”,2020年一棵白菜涨到约70元人民币,被称为“金菜”。 2022年因暴雨减产,泡菜进口额激增20%创下1.69亿美元新高,直到中国白菜紧急到港,韩国菜价才得以腰斩;2024年高温干旱再次导致白菜减产,韩国政府不得不宣布从中国进口1100吨大白菜,首批16吨到港后迅速缓解了市场紧张。 2025年夏季产量预警发布后,韩国农食品部又紧急储备2.3万吨白菜,这已经是其史上最大规模的储备量,却依然难以覆盖泡菜季的巨大需求。 这些反复上演的危机早已证明,韩国的餐桌根本离不开中国白菜。 更关键的是,双方的贸易权重完全不对等,中国出口韩国的白菜金额不足1亿美元,在全年3.59万亿美元的出口总额中占比微乎其微,对GDP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就算失去韩国市场,中国的白菜产业也能轻松转向国内市场或其他海外市场消化。 但韩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总额高达2000亿美元,涵盖芯片、机械、化工品等高附加值产品,这些都是支撑韩国工业和经济运转的关键。 韩国智库想用一棵白菜去撬动贸易博弈,无异于拿自己的国民刚需去挑战中国的非刚需,最后只会让自己的泡菜产业停工、民众生活成本飙升。 2024年上半年韩国泡菜贸易逆差已达54.9万美元,而中国泡菜早已出口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品牌优势,这种产业实力的差距,让韩国的所谓“反击”从一开始就失去了立足的基础。 韩国人一边想保住“泡菜宗主国”的文化身份,甚至推动“辛奇”一词国际化以区别于中国泡菜,一边却不得不面对99%进口泡菜来自中国的现实,这种文化认同与经济依赖的矛盾,本就凸显了其产业结构的短板。 而年轻人不愿从事农业、耕地持续缩减、气候变化导致病虫害频发等问题,更是让韩国本土白菜产能雪上加霜,短期内根本无法逆转对中国的依赖。 中国反制美国大豆是建立在全球供应链重构、国内产业升级基础上的战略选择,而韩国不买中国大白菜的提议,既没有替代来源,也没有产业支撑,更不顾及民生影响,说到底只是纸上谈兵的空想,真要付诸实践,恐怕最先抗议的就是韩国的泡菜企业和普通民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