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很坏的人为什么也很蠢?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观察。从表面上看,“坏”和“蠢”似乎是两个不同的特质,但在现实中,它们常常紧密相连,甚至互为因果。 一个“很坏”的人(这里我们主要指道德败坏、自私自利、具有破坏性的人)之所以也显得“很蠢”,并非指他们智商一定低下,而是指他们的行为模式在长远和全局角度来看,是极其不明智和非理性的。以下是几个关键原因: 1. 认知扭曲与自我欺骗 坏人为了维持自己的行为,必须构建一套自洽的内心叙事。这套叙事通常会扭曲现实。 合理化恶行:他们会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找借口,比如“大家都是这么干的”、“是他先对不起我的”、“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弱肉强食”。这种自我欺骗会蒙蔽他们的双眼,让他们无法客观分析局势和风险,做出基于现实的判断。 过度自信与傲慢:恶行有时会带来短期利益,这会强化他们的错误信念,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强大,可以一直玩弄规则于股掌。这种傲慢会让他们忽视潜在的威胁和反噬,最终栽在自己看不起的“小事”上。 2. 情绪主导理性 坏的行为往往由强烈的负面情绪驱动,如贪婪、嫉妒、愤怒和仇恨。 情绪短路:当这些情绪占据主导时,人会进入一种“战斗或逃跑”的原始状态,大脑负责理性思考的前额叶皮层功能会受到抑制。这使得他们无法进行冷静的成本效益分析,容易做出冲动的、毁灭性的决策。 树敌无数:一个坏人通过欺骗、剥削和伤害他人来获利,这会自然而然地为自己树立大量敌人。他们可能短期内压制了这些敌人,但从长远看,他们生活在一个由潜在复仇者构成的世界里,随时可能被反噬。这种四面楚歌的处境是极其不明智的。 3. 社会合作智慧的缺失 人类文明是建立在合作之上的。真正的智慧不仅包括解决抽象问题的能力,更包括与人建立信任、进行长期合作的能力。 破坏最大的资本——信任:坏人通过破坏信任来获取短期利益。然而,信任是社会运行的“润滑剂”和“资本”。一个失去信誉的人,其交易成本会变得无限高,没有人愿意与他合作,最终会被排除在核心的、有利可图的合作网络之外。 无法理解“正和博弈”:聪明人懂得“正和博弈”(合作使各方总收益增加),而愚蠢的坏人往往只信奉“零和博弈”(你的收益就是我的损失)。他们无法理解通过合作创造更大蛋糕然后分享的道理,只执着于从现有蛋糕中抢夺更大的一块,这种模式注定无法长久和做大。 4. 短视与长期代价的忽视 坏人的行为模式通常是高度短视的。 追逐即时满足:他们为了眼前的利益,愿意牺牲长远的、更大的利益。比如,通过欺诈做成一笔生意,却毁掉了整个公司和个人的职业生涯。 低估系统的反制力量:他们低估了法律、社会规范、道德舆论等系统的强大力量。以为可以永远逍遥法外,或者社会不会追究。这种对系统性风险的误判,是最大的愚蠢之一。 5. 道德感本身就是一种认知工具 最新的道德心理学研究认为,道德感并不仅仅是“感觉”,它也是一种高级的认知工具。 道德作为导航系统:道德感能帮助我们快速识别哪些行为是可持续的、能促进长期繁荣的。一个道德感缺失的人,就像一艘没有导航系统的船,可能暂时跑得很快,但最终更容易触礁。他们失去了这个快速评估行为长期后果的“直觉”。 总结来说: 一个“很坏”的人,其“坏”的行为模式本身就会系统地损害他的认知能力。他需要欺骗自己、被情绪奴役、破坏合作的基础、追求短期利益并忽视巨大的长期风险。 所以,并非“坏人碰巧也很蠢”,而是“坏”这种生存策略,本身就会催生和强化“蠢”的行为与结局。他们的愚蠢,恰恰体现在选择了“坏”这条看似捷径、实则是绝路的生存之道上。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言:“无人自愿为恶,知善者必行善。” 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就是,一个真正明白事理(拥有大智慧)的人,会懂得行善和遵守道德才是对自己最有益、最明智的选择。那些选择为恶的人,从根本上看,是对“什么才是对自己真正好的”这个问题无知且愚蠢。 问题由我提出,DeepSeek解答。
往往很坏的人为什么也很蠢?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观察。从表面上看,“坏”和“蠢”似
国际关系教授聊观点
2025-10-26 12:48:57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