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方为什么会突破限制向中方供重型发动机?因为俄方清楚,所谓的中国发动机存在动力短板,这个瓶颈对中方而言不会是永远的障碍! 自从俄乌冲突打起来,西方直接给俄罗斯的航空工业判了“死刑”,以前每年卖给欧洲的好几百台发动机订单,全黄了;就连印度这种跟俄罗斯合作多年的老客户,都开始跟美国波音眉来眼去,琢磨着换合作对象。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数据摆那儿呢,过去五年,俄罗斯卖武器的收入直接跌了53%。就说发动机生产线吧,PD-14发动机原本计划一年造160台,现在硬生生缩到只能造30台。 更关键的PD-35大推力发动机项目,因为西方断了精密零件的供应,原本2024年就能量产,现在得推迟到2027年。莫斯科那些搞航空的工程师,只能看着曾经引以为傲的生产线慢慢锈掉,而这时候,中国市场的大门正好开着,成了他们的机会。 更让俄罗斯着急的是,中国自己搞发动机的速度,比他们想的快多了。2025年天津直升机博览会上,中国航发直接拿出了硬货:1100千瓦的涡轴发动机、兆瓦级的氢燃料发动机,还有WZ16发动机,已经批量装到AC352中型直升机上用了;就连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的YF-102V发动机,也完成了商业化测试。 西方媒体都在猜,WS-15发动机说不定已经开始量产了,要是这发动机全面装到歼-20上,中国战机就彻底不用依赖俄罗斯的发动机了。俄罗斯心里门儿清,要是不抓住这最后的机会,等中国把所有技术瓶颈都突破了,他们的发动机再想卖给中国,就没任何议价的余地了。 这种着急的劲儿,到2025年珠海航展的时候到了顶点。俄罗斯动力机械科研生产联合体主动找中国签了协议,说要一起搞480吨级的超重型火箭发动机,虽说俄罗斯对核心技术还藏着点,但这已经是这些年他们最敢放开技术的动作了。 更值得留意的是,俄罗斯还默许乌克兰的西奇发动机公司,通过间接合作的方式给中国供AI-136T涡轮发动机,这么干既能躲开西方的制裁,又能把中国市场保住。 从经济上看,中俄在能源上的深度合作,给发动机这笔交易帮了大忙。2024年,俄罗斯卖给中国的原油超了1亿吨,通过管道送过来的天然气也有310亿立方米;反过来,中国卖给俄罗斯的机电产品,占比已经升到了60.3%。 这种“用能源换技术”的默契,正在形成新的贸易平衡。西方想靠制裁断了俄罗斯技术升级的路,可中国市场不光能给俄罗斯提供急需的现金,还能帮他们补全产业链,就说俄制PD-8发动机吧,现在量产的时候,好多高温合金管材、精密铸件都是中国提供的。 再看地缘政治,这也给这笔交易加了层保险。美国在亚太一个劲儿搞军事围堵,中俄在航天、军工这些关键领域的合作,早就成了维护地区稳定的重要支柱。2025年普京访华的时候,跟中国签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里面特意强调要在航空发动机这些关键技术领域加强合作。 有了这种政治互信,俄罗斯才敢把RD-181火箭发动机这种敏感技术卖给中国,不用怕别人说“中国偷技术”的闲话。 其实这种技术转让看着偶然,实际上是俄罗斯没办法的必然选择。这边俄罗斯的PD-35发动机项目因为制裁卡壳了,那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已经在推进50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的测试;俄罗斯联合发动机制造集团还在为一年造30台PD-14发愁,中国航发的商用发动机生产线,已经能做到一年造上千台了。 俄罗斯也明白,与其让技术躺在图纸上变没用,不如跟中国合作,换个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就像俄罗斯航天政策研究所所长伊万·莫伊谢耶夫说的:“中国不会一直靠我们的技术,但我们能在合作里找到新的活路。” 这场跨了欧亚大陆的技术合作,正在悄悄改变全球航空工业的格局。俄罗斯PD-35发动机的图纸,配上中国的稀土材料、精密加工技术;中国的航天测控网络,跟俄罗斯的火箭发射场共享数据,一个全新的技术生态正在慢慢成型。 西方本来想靠制裁孤立俄罗斯,结果反倒催生出一个更强的中俄技术联盟。这大概就是历史有意思的地方,旧的秩序塌了的时候,真正的创新往往就从裂缝里冒出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