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政府已经发现,冻结闻泰科技股权事件并没有按照他们预期那样发展,而是开始失控了!中国一系列反制措施出台后,荷兰已经疲于应付并且不知所措了! 荷兰政府在2025年9月30日突然启动基于冷战时期《物资供应法》的行政命令,对中国闻泰科技控股的安世半导体及其全球30多个关联实体实施全面冻结。这包括资产转移、知识产权使用和人员配置变更,期限长达一年。安世半导体作为功率半导体领域的关键玩家,年营收达147亿元人民币,为荷兰贡献1.3亿欧元税收,主要供应汽车和消费电子市场。 政府声称此举是为防范技术外流风险,确保欧洲经济安全,但这一动作为全球产业链埋下隐患。早在数月前,美国商务部已通过“关联方规则”施压,将出口管制扩展到中企持股超50%的子公司,安世正好落入红线。荷兰的行动并非孤立,而是地缘政治博弈的延伸,暴露了西方国家在半导体领域的焦虑。企业原本稳定的运营被生生打断,引发中方强烈不满,也让国际投资者重新审视跨国并购的安全性。 法院介入进一步加剧了事态。10月1日,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企业法庭在未开庭的情况下,直接暂停安世创始人张学政的董事职务,并将公司99.99%股权移交第三方托管。三位外籍高管——荷兰籍首席法务官、德国籍财务和运营主管——次日提交紧急请求,与政府指令形成闭环。这一司法程序被指精准配合,托管机构接管后,所有决策需经其审核。安世半导体自2019年被闻泰科技全资收购以来,经营绩效显著提升,2022年营收峰值达23.6亿欧元,毛利率从25%升至42.4%,并实现零负债状态。政府以“治理缺陷”和“国家安全”为由干预,实质上剥夺股东权利,违背市场经济原则。国际观察家指出,这种“规则武器化”行为,不仅针对中资企业,还可能波及所有外资,破坏商业契约精神。 中国商务部的反制措施迅速跟进。10月4日,一纸出口管制令禁止安世中国子公司输出特定功率半导体成品和组件,直击荷兰供应链要害。安世中国工厂占地8万平方米,产品占全球车规级芯片市场12%,是特斯拉和比亚迪等车企核心供应商。管制令实施后,安世欧洲工厂原材料库存仅够14天生产,中国产能中断导致订单积压。 10月14日,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联合32家会员企业发声明,谴责荷兰破坏全球分工平衡。同时,《反外国制裁法》启动,将重晶石、钴等17种战略矿产纳入出口许可清单,这些原料正是荷兰ASML光刻机生产必需品。法律层面,中国《对外关系法》要求非中国籍人员担任中企要职须备案审批,10月7日北京律师函抵达荷兰,卡住独立董事上岗流程。这种对等回击,精准利用市场和资源杠杆,扭转了被动局面。 资本市场首当其冲感受到冲击。10月13日,闻泰科技复牌首日,32亿元资金外逃导致股价跌停,市值蒸发严重。欧洲汽车零部件巨头如博世和大陆集团紧急启动备用供应商预案,将安世芯片库存从8周延长至24周,推高行业运营成本。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发出警报,若争端持续,生产线可能停摆,影响数万就业岗位。安世1.2万欧洲员工面临不确定性,企业若破产,将放大经济损失。荷兰政府内部评估显示,相关产业冲击总额已超安世年度税款贡献。10月16日凌晨,海牙内阁召开紧急会议,讨论部分解除冻结令的可行性。官员们权衡后,承认初始计划低估了中国反制力度,供应链断裂风险远高于预期收益。 这场事件凸显全球产业链的脆弱性。半导体作为汽车电子核心,任何节点中断都可能引发多米诺效应。荷兰依赖中国产能支撑安世运营,却以政治干预切断这一纽带,自食苦果。美国施压虽是幕后推手,但荷兰作为执行者,承受直接代价。商务部发言人何咏前公开指出,美方是黑手,荷兰行为本质上是地缘偏见产物。国际媒体如CNN和路透社报道,此事或成中欧贸易摩擦新转折点,推动企业分散风险,避免单一依赖。长远看,中国加速国产替代,车规级芯片自给率提升,将减少对海外资产的敏感性。西方国家“保护主义”标签越发鲜明,投资者需警惕类似“明抢”风险。
安世的非法CEO来到中国,想要与中国进行协商谈判! 安世半导体事件最初的导火
【6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