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是翔翔啊”的碰撞测试,原来是真的没收品牌的钱,而是自费的……
下面是南方周报的采访:
2024年11月、12月,高若翔及相关运营、剪辑和行政人员,先后因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被警方采取强制措施。直到2025年2月底,除高之外的三人才办理取保候审。“我们确实有失误,也愿意道歉和补偿,但我们不认这个罪。”公司剪辑说。
商务说,这是公司自己出钱,虽然汽车碰撞价格不菲。当时跟我商量的时候,我觉得只要能涨粉就行,估算下来一个碰撞实验要花一百多万,账上的流动资金差不多也够。
这个决定得到了受访成员的一致同意。在他们看来,作这个决定也是公司的生存所需。这几年,随着短视频的冲击,视频内容越来越难做,在B站亦有不少博主,或以氪金、或以猎奇、或以创意等方式进行整活儿,以争夺粉丝注意力。
在快速涨粉方面,团队此前也没少花钱。“刚开始做B站时,我们花了十几万买了一个老宝马三系,又花了几十万修复翻新,连着做了好几期视频,都非常火爆。”公司商务介绍。每年赛车视频的投资,也有一两百万元。
于是在预热环节,视频就反复强调了,这次碰撞不会有任何品牌的投资参与。
剪辑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视频的问题跟他有关,当时因内容需要,他补拍了小米SU7小电瓶画面并剪进片子,他本人、负责审核的高若翔、上传视频的运营同事,事前都不知道,特写中破损的小电瓶不是碰撞产生的,而是碰撞后收拾场地时,被叉车压坏的。
上述几人一致认为,在涉诉视频的创作过程中,他们或因缺乏专业知识、不够严谨审慎、工作流程不完善等,导致视频内容存在误读,但他们主观上没有任何针对小米产品的恶意,远没到刑事犯罪的地步。
…………………………………………………………
看完这采访,觉得就是团队专业性不够。能力有限就不能做大活,大活容易大死,能力不匹配影响力,就容易造成这种悲剧。
当时如果花费几万块钱要专业的评测团队做指导,哪怕不用专业的场地,也不会是这种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