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春,贺子珍在上海病逝,丧礼按照她生前的职位“市妇联主任”按副省级待遇举办,但有人认为应该上报中央,提升规格,理由有三: 第一,贺子珍身份极其特殊,是毛主席患难十年的妻子。 第二,贺子珍是上井冈山最早的共产党员,比毛主席还要早,资历极高。 第三,贺子珍革命早期担任很多重要职位,对革命有重大贡献,长征时还掩护战斗身负重伤。 光凭着三点,就足以提高规格,更何况贺子珍于1979年还被增补为政协委员。所以肯定不能按一般规格办,尽管贺子珍生前对自己的身后事没有特殊要求。 上海市委第一书记陈国栋得知后,也觉得不好弄,于是请示了中央办公厅,中办的人觉得这件事也非常重要,便请示了邓小平。邓小平最后一锤定音,做了两条决定:第一,所有的中央领导人都必须送花圈,第二,贺子珍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室。 邓小平的指示,让贺子珍的葬礼规格瞬间提高,要知道,革命公墓一室是安放中央领导同志骨灰的地方。这种级别,对贺子珍来说是合情合理的。 笔者看过一个纪录片,说在贺子珍的遗体告别仪式上,有个服务员问,这么多大领导都来,这去世的到底是谁?这也难怪,因为贺子珍这么多年来,一直默默无闻。 不过也有三个节点。 第一:贺子珍晚年一直在南方居住,离不开三个地方,上海-杭州-江西 贺子珍晚年的生活轨迹,主要围绕着上海、杭州和江西这三个地方展开。江西是她的故乡,那里有她的亲人、她的童年记忆,更有她革命生涯的起点。她对这片土地饱含深情,故乡的山水始终牵动着她的心。 而杭州,那片美丽的江南之地,也曾留下她的足迹。在那里,她或许曾在西湖边静静地漫步,感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回忆着往昔的峥嵘岁月。 上海则是她晚年居住时间较长的地方。她在这里度过了许多的时光,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在上海,她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与变迁。尽管她的生活相对平静,但她始终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她在上海的家中,或是静静地思考,或是与亲人朋友相聚,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她的晚年,虽然没有了年轻时的波澜壮阔,但却有着一种历经沧桑后的宁静与淡泊。 第二,只和毛主席见过一面 贺子珍与毛主席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然而,他们的人生却充满了坎坷与波折。1937年,贺子珍前往苏联,这一去就是多年。直到1947年,她才回到国内。 而她与毛主席在庐山的那次见面,成为了她一生中极为珍贵的回忆。那是在1959年,时隔多年,两人再次相见,心中想必都有着千言万语。他们或许回忆了过去在井冈山的岁月,回忆了那些一起战斗、一起生活的日子。然而,时光已经流逝,他们的人生都发生了许多的变化。这次见面,短暂而又珍贵,它承载着贺子珍对毛主席深深的情感,也成为了她心中永远无法忘怀的记忆。此后,他们便再未相见,但毛主席始终是贺子珍心中无法抹去的存在。 第三,为革命奉献了一生,1979年才去了首都北京 贺子珍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革命事业。她在井冈山时期,积极参与革命斗争,为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长征途中,她更是不畏艰险,为了保护受伤的同志,不惜牺牲自己,身中数弹,弹片一直留在她的体内。 然而,直到1979年,她才第一次来到了首都北京。此时的她,已经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她来到北京,最大的愿望就是瞻仰毛主席的遗容。当她在毛主席纪念堂看到毛主席的遗容时,满面泪水横流,久久不肯离去。她为革命奉献了一生,却直到晚年才来到祖国首都北京。
1984年春,贺子珍在上海病逝,丧礼按照她生前的职位“市妇联主任”按副省级待遇举
另子维好故事
2025-10-16 21:25:5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