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中国船舶的“入港费”昨天正式生效,可执行规则却让整个航运圈看懵了:一艘船可能要交几百万美元,全靠船东自己判断该不该交、交多少,负责监管的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连人都凑不齐。 2024年3月,当时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等五大工会联合提交了一份301条款请愿书,指控中国通过政策扶持和产业布局,在海运、物流和造船领域形成“垄断优势”,导致美国本土造船业萎缩、工人失业。 经过一年调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在2025年4月宣布,将对中国船舶征收“港口服务费”,理由是“维护美国经济安全”。 但细看政策设计,漏洞比规则更显眼。根据CBP公布的细则,收费分为两类:中国船东或运营的船舶,每净吨收费50美元,2028年涨至140美元;非中资但中国建造的船舶,按每净吨18美元或每标箱120美元(取高者)收费。 以一艘载箱量1万TEU、净吨6.6万吨的集装箱船为例,若属中国船东,单次靠港费用高达330万美元;若属外国船东但中国建造,费用也达120万美元。 更荒诞的是,CBP明确表示“判断责任在船东”,却未提供清晰的船舶属性核查标准——是看注册地、股比,还是实际控制人?政策文件里只字未提。 政策生效当天,CBP的尴尬暴露无遗。按照要求,船东需在船舶抵港前3个工作日通过Pay.gov平台缴费,否则将被禁止卸货。 但问题在于,CBP的船舶入境清关系统(VECS)与支付平台的数据对接存在延迟,多家航运公司反馈,缴费后系统仍显示“未支付”,导致船舶被滞留港口数小时。更讽刺的是,CBP承认“目前没有足够人力审核每艘船的缴费凭证”,只能依赖船东自行上传支付截图作为证明。 这种“自证式监管”让船东陷入两难。一家欧洲航运公司的操作经理透露:“我们有一艘中国建造的船舶本周抵港,按规则该交18美元/吨的费用,但系统里找不到明确的船舶属性分类选项。 交多了怕亏,交少了怕被扣船,最后只能按最高标准预缴,等CBP事后核实再退款。”而退款流程同样模糊——CBP规定“多缴费用可在60天内申请退还”,但未说明审核周期,有船东担心“钱交了,退不退全看运气”。 政策的直接冲击首先落在成本端。以中美西线航线为例,货代报价已新增“港口费附加项”,集装箱运费从1800美元涨至2100美元,涨幅达16.7%。 重货品类如3C产品、家居用品的物流成本上升15%-22%,中小卖家因议价能力弱首当其冲。一家深圳的跨境电商负责人算了一笔账:“我们每周发3艘中国建造的船舶到洛杉矶,每艘船载箱量约8000标箱,按新规每箱成本增加120美元,单周额外支出近100万美元,相当于利润被吞掉三分之一。” 更大的风险在于供应链失效,由于CBP系统频繁故障,部分船舶因“缴费状态不明”被滞留港口,导致货主提货延迟。一家美国进口商的物流总监表示:“我们有一批圣诞商品原定10月10日到港,结果因船东缴费凭证未及时更新,在港口等了4天,最终错过最佳上架时间,损失超过50万美元。” 这种不确定性正迫使企业调整备货策略——旺季订单的提货周期需额外预留7-10天,海外仓周转效率下降,进一步推高仓储成本。 美国官方将政策包装为“振兴本土造船业”的举措,但数据揭示了另一番图景。目前,美国商船仅80艘,而中国拥有5500艘;美国船厂2017年后未建造新油轮,液化气船产能停滞,而中国沪东中华造船厂2024年交付了全球40%的LNG船。 即便政策强制执行,美国船厂也难以在短期内承接溢出订单——一家韩国船企的高管直言:“我们收到过美国船东的咨询,但美国船厂连基本的劳动力都凑不齐,工人平均年龄52岁,年轻技术工缺口达3.7万人,建一艘船的时间比中国多40%。” 更讽刺的是,政策可能反噬美国自身。中国每年进口美国近半数大豆,若每船运费涨15%,美国农民每吨利润将减少30美元,终端消费价格可能同步攀升。 而依赖中国船舶的国际巨头同样受波及:地中海航运未来订单中92%为中国建造,马士基、达飞超50%船舶产自中国,成本压力或引发全球航线调整。 这场“入港费”闹剧,暴露了美国在产业政策设计上的粗糙与矛盾。当CBP连执行团队都凑不齐时,所谓的“精准打击”不过是一纸空文。 而对于中国航运业而言,这既是短期成本压力,也是加速技术升级、市场多元化的契机——毕竟,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单边主义的沙堡,终究难敌市场规律的潮水。 这场规则博弈,你更看好哪方的应对策略?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美国的人均GDP已经到了8万美元了为什么老百姓还是觉得生活困难?
【3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