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台湾不是大陆的领土,那么凭什么当年满清把台湾割让给日本”,此言一出,估计那些台独分子都不知道作何解释了。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在甲午战争惨败后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其中第二条明确写着“中国将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这一条款的合法性前提,恰恰是清政府对台湾拥有主权——若台湾本非中国领土,清廷便无权“割让”,日本更无资格“接收”。 历史档案显示,早在郑成功1661年收复台湾时,其招降檄文便开宗明义:“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此后清政府通过1684年设立台湾府、1885年升格为台湾省等行政举措,将台湾纳入中央管辖体系。 这些措施并非“外来政权”的临时统治,而是中国历代王朝对边疆治理的延续。日本殖民时期,台湾民众的反抗从未停歇:从1930年雾社事件中赛德克族人以血肉之躯对抗日军,到地下抗日组织持续的游击战,无不印证着“台湾人从未认过日本统治”的历史事实。 二战后的国际秩序更将这一逻辑推向高潮。1943年《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波茨坦公告》第八条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 当日本在1945年9月2日签署投降书时,白纸黑字承诺“忠诚履行《波茨坦公告》各项规定之义务”,相当于在国际法层面承认台湾归属中国。同年10月25日,中国受降主官在台北公馆举行受降仪式,日本台湾总督安藤利吉在降书上签字盖章,标志着台湾正式重归中国版图。 洪秀柱的提问之所以犀利,在于它构建了一个无法被“台独”势力绕开的逻辑闭环:若承认《马关条约》的合法性,则必须承认清政府对台湾的主权。 若否认清政府的主权,则《马关条约》本身成为非法文件,日本对台湾的占领失去依据,而二战后国际文件对台湾归属的认定又成为独立证据。这种“自证其罪”的困境,让“台独”分子惯用的“文化独立”“国际空间”等说辞瞬间崩塌。 现实中,这种逻辑瓦解已有先例。2025年8月,台湾学者宋楚瑜在演讲中同样发问:“若台湾不是大陆领土,清朝哪来的权力割让?日本又凭什么接收?”他以郑经17世纪试图分裂台湾被康熙平定的历史为例,指出“台湾地位未定论”如同拿着过期收据要房产,既无历史依据,也无法理支撑。 更讽刺的是,民进党当局近年推动的“去中国化”政策,如将闽南语改称“台湾台语”,反而暴露了其文化根源的虚弱——若台湾真与大陆无关,何来语言、习俗、血缘的紧密联系? 洪秀柱并未止步于历史辩论。她创办的中华青雁和平教育基金会,通过“青年成长营”项目,将台湾青年送至大陆高校生活、实习,参与茶艺、产业调研等文化交流。 2025年10月,第七期营队中,300余名台湾青年在陕西参观兵马俑、与大陆学生合作完成乡村振兴方案,亲身感受到“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现实图景。这种“用脚投票”的体验,远比政治口号更具说服力。 与此同时,洪秀柱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反‘独’促统是国共两党的共同使命。”她指出,国民党与共产党虽在政治制度上有差异,但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上立场一致。这种超越党派的共识,正在为两岸关系注入理性力量。 当历史档案、国际法文件与青年交流的实践交织在一起,“台独”势力的生存空间正被逐步压缩。洪秀柱的提问,不仅是对分裂思想的反击,更是一次全民历史教育——它提醒着所有人:台湾的归属,早已写在甲午年的条约里、二战后的公告中,以及每一代中国人血脉相连的记忆中。 那么,你是否也想过:如果有人再次抛出“台湾地位未定”的谬论,我们该如何用更生动的方式回应?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很多人把台湾地下组织覆灭怪到蔡孝乾叛变上,其实没那么简单。1949年国民党残余
【28评论】【10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