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一语道破:搞无人驾驶汽车、无人酒店、饭店机器人都不奇怪,但现在的智能

凡之谈世界 2025-10-15 12:07:52

清华大学教授一语道破:搞无人驾驶汽车、无人酒店、饭店机器人都不奇怪,但现在的智能科技似乎有些跑偏,那些需要放火、排雷、高空的工作,机器人不去代替,反而去抢快递员、服务员的饭碗! 这话真是说到点子上了,现在出门逛一圈,满眼都是跟基层岗位 “抢活干” 的机器人。 餐厅里端菜的机器臂来回穿梭,小区里配送快递的小车慢悠悠转圈圈,连酒店前台都换成了能刷脸登记的机器设备。可真要往危险地方看,需要人顶着风险上的活儿,机器身影反而少见。 不是说这些服务型机器人没用,只是跟那些能救命、能替人扛风险的技术比,优先级确实有点拧巴。国家早有规定,年产 120 万吨以上的煤矿得配至少 10 台专业机器人,2026 年前高危岗位得有七成以上换成机器干活。 这政策不是没效果,2024 年煤矿事故直接损失降了 37%,这里面机器人的功劳占了 62%。可即便这样,真正能深入险境的家伙还是不够多。 煤矿巡检机器人去年有 78 台,今年能涨到 215 台,露天矿的无人运输设备更是能占到六成,可应急救援机器人去年才 12 台,今年能涨到 55 台,看着增幅不小,可跟全国那么多矿山的需求比,还是不够看。 人形机器人就更别提了,在矿业里占比连 10% 都到不了,不是不想用,实在是过不了技术关。 地下巷道高低不平,还全是粉尘瓦斯,机器得能灵活避障、抗住恶劣环境,光运动控制这一项就卡了不少研发团队。 可反观餐厅里的送餐机器人,只要按预设路线走,别撞着桌子就行,技术门槛低太多,自然成了资本追捧的香饽饽。 资本可不跟你讲情怀,哪里赚钱快往哪里钻。服务型机器人研发成本低,一台送餐机器人几万块,餐厅买回去两三个月就能靠省人力成本回本。 可排雷机器人不一样,得能识别不同型号的地雷,还得在复杂地形里移动,研发经费动辄上亿,就算造出来,也只有军队和少数机构会买,回本周期长得没边。 高空作业机器人也类似,要适应不同高度的建筑结构,还得精准操作工具,容错率几乎为零,哪个企业愿意砸钱冒这个险? 政策虽然在推高危领域的机器人替代,但覆盖面还不够广。煤矿因为事故代价太大,有强制政策盯着,进展还算快。 可消防、建筑这些行业,还没形成这么硬的要求。消防机器人不是没有,可大多只能在室外喷水,真要钻进浓烟滚滚的火场救人,还得靠消防员扛着设备上。 排雷更不用说了,边境线上那些几十年前的老地雷,形状各异,有的还埋在水下或丛林里,机器人识别率跟不上,最后还得是人拿着探雷器一步步排查。 最让人无奈的是,现在连快递分拣、超市收银这些基础岗位,都成了机器人争抢的目标。快递站里的分拣机器人一晚上能处理几万件包裹,比人工快好几倍,可偏远山区的快递配送,路不好走,机器人进不去,还得靠快递员背着包裹爬山。 饭店里的机器人能端菜收盘,可后厨颠勺、处理食材这些精细活,还得靠厨师上手,真要让机器人做这些,技术难度立马上去,没人愿意投钱研发。 不是说智能科技不该往服务领域走,只是不该把劲儿全使在这儿。科技发展的初衷,不就是让人少受点罪、少担点险吗?那些下井挖煤、上山排雷、高楼作业的人,哪个不是拿命换生计? 要是机器人能把这些活儿接过去,既能减少事故,也能让劳动者不用再跟危险打交道。可现在倒好,好好的技术方向偏了航,不去啃硬骨头,反倒盯着最基础的岗位使劲儿,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好在煤矿行业的例子摆在那儿,只要有政策推动,再加上研发投入跟上,高危岗位的机器人替代不是不可能。 2024 年煤矿机器人合计才 140 台,今年就能涨到 480 台,说明只要方向对了,进展能很快。 要是其他高危行业也能有这样的推进力度,让机器人去干那些最危险的活,而不是跟快递员、服务员抢饭碗,那才是真的发挥了智能科技的价值。 现在的情况,更像是科技发展走了条 “捷径”。毕竟啃硬骨头太难,不如先在低门槛的领域赚点快钱。可捷径走多了,真正该解决的问题反而被晾在一边。 那些需要机器人的高危岗位还在等人救场,而服务行业里的机器人却越来越多,这种失衡的状态,确实该好好调调了。 智能科技的本事不止于此,真该把劲儿用在刀刃上,去替人扛风险,而不是抢饭碗。 参考资料:中国网教育《清华教授惊呼“什么都是无人的,人去哪儿了?”AI来势汹汹,我们还跟得上吗?》

0 阅读:23
凡之谈世界

凡之谈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