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2月17日时任福州军区高炮某师副师长的张清荣乔装打扮,乘坐渔船跑到了

轩叔观察 2025-10-14 16:27:02

1957年12月17日时任福州军区高炮某师副师长的张清荣乔装打扮,乘坐渔船跑到了金门,他刚到金门就受到了台湾方面的热烈欢迎,报纸上连篇累牍,大肆宣扬。[无辜笑] 张清荣1937年出生于河北保定,参军后因作战勇猛多次立功,解放战争中他曾率部攻克多个据点,抗美援朝时参与过上甘岭战役。   1955年他被任命为福州军区高炮师副师长,当时年仅36岁,前途看似一片光明。   但同年的授衔让他心生不满,因为此前的一次违纪处分,他只获得中校军衔,而同期战友有人被授予上校甚至大校。   他开始抱怨待遇不公,工作态度也变得消极,他常去福州市区消遣,结交了一些社会人士,生活方式与军人身份渐渐不符。   福州与台湾仅一水之隔,国民党的心理战从未停止,台湾广播每天播送“起义归来”人员的优厚待遇,空飘气球带来的传单里印着“黄金十万两、美女配英雄”的承诺,他听多了这些宣传,加上对现状的不满,动了心思。 1957年11月他通过一名渔民作中间人,与台湾方面取得联系,对方承诺给他少将军衔、30万台币奖金,还有一套别墅,他盘算着自己掌握着东南沿海防空部署的机密情报,到台湾后一定会受到重用。 当晚解放军巡逻艇发现了异常,水兵用探照灯照射并鸣枪示警,但渔船加速逃窜,最终进入台湾控制水域。   12月18日他在金门向台湾军方交出了随身携带的机密文件,包括防空雷达部署图和通信频率表, 台湾《中央日报》用整版报道了这个“重大胜利”,称“共军高级将领弃暗投明”,他确实收到了30万台币,被安排住进台北一处独立院落,保密局还给他介绍了一位女子林秀英,两人很快结婚。 表面的风光维持了不到半年,林秀英实际上是保密局特工,负责监视张清荣的一举一动,他的电话被监听,出门有人跟踪,来访的人都要登记身份,他逐渐意识到,自己不是座上宾而是囚徒。 1958年5月他在一次酒后对友人说:“两岸终究是一家人,打来打去没意思。”这话很快传到保密局,恰在此时大陆方面的一步棋发挥了作用。 公安部长罗瑞卿批准了一个反间计,一名被俘的台湾特务在“策反”后返回台湾,带回了精心编造的情报:张清荣是大陆派遣的潜伏人员,叛逃是早已设计好的戏码,目的是打入台湾军方内部,这份情报通过多个渠道传递,增强了可信度。 保密局将这些“证据”呈报给蒋介石,加上他关于两岸和解的言论,足以让他被定性为“匪谍”。   1958年8月的一个深夜,他在睡梦中被带走,送往新店军人监狱。 审讯持续了三个月,他矢口否认是间谍,但无人相信,他提供的大陆军事情报在实际验证中出现了偏差,这本是大陆方面故意提供给他的过时或虚假信息,但在台湾看来,这正是他“双面间谍”身份的证明。 1958年11月蒋介石在报告上批示:“查明属实,就地正法。”他被秘密处决,台湾官方对外宣称他“因病去世”,直到1980年代两岸交流逐步开展后,一些台湾退役情报人员的回忆录中,才零星出现关于这个案子的片段。 他的家人在大陆苦等多年未果,最终在1964年收到了一封来自香港的信件,信中只有一句话:“人已不在,勿再寻找。”落款是“故人”,这封信很可能来自当年与他有过接触的台湾中间人,但已无法考证。 他的经历提醒人们,个人选择背后往往有复杂的时代背景,在那个特殊年代,立场的转换意味着生死的分界,那些看似诱人的承诺,最终可能变成致命的陷阱。   网友们议论纷纷: “这位副师长的经历真是让人唏嘘,从战斗英雄到叛逃者,说明理想信念动摇有多可怕。”   “看完才知道历史背后还有这样的博弈,台湾方面果然从头到尾都没真正信任过他。”   “最讽刺的是他提出和平发展反而被怀疑,可见当时两岸之间根本缺乏基本信任。”   “罗瑞卿这一手反间计真是高明,不仅清理了叛徒,还让台湾方面自乱阵脚。”   “所以说人不能忘本,他当年在战场上的功劳最后都因为叛变而被遗忘了。”   “现在看这段历史,更能理解为什么国家对军队思想建设这么重视。”   “其实两岸关系发展到今天,更应该从这些历史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您认为从张清荣事件中,我们应该吸取哪些历史教训?   官方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0 阅读:298

猜你喜欢

轩叔观察

轩叔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