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将军晚年热衷于写回忆录,有的则不愿意写,周希汉将军属于后者,他说:就那么一仗,司令写文章讲是司令指挥的,指挥员讲是指挥员指挥的,副司令又讲是副司令打的,一仗变成了三仗,多荒唐啊!历史不是写出来的。[无辜笑] 周希汉出生于湖北麻城一个普通农家,父亲周祁耀五十多岁才得这个儿子,父亲希望他读书成才、安稳度日,但他从小就不爱书本,却对时局极为敏感。 14岁那年他参加黄麻暴动,走上革命道路,后来被父亲强行带回家、甚至被迫成亲,婚礼当晚,他悄悄离家,奔赴红军部队。 参军后他在战场上很快崭露头角,虽然没受过正规军校教育,但他能快速判断战场形势,找到敌人破绽,徐向前最早注意到这个年轻人。 他不仅作战勇敢,更敢于直言,甚至曾当面批评过张国焘的指挥失误,这在当时需要极大的勇气。 1933年在川陕苏区反围攻作战中,他打了一场漂亮仗,当时他仅带领不到500人的军直部队,多为机关和后勤人员,在宣汉附近遭遇敌军,前方有一个整团敌军正在布防。 退可能贻误战机,进则力量悬殊,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将100多名司号员分散布置在不同方向,在同一时间突然同时吹响进攻号。 号声四面回荡,敌军误以为陷入重围,阵脚大乱,他带队乘势猛攻,以极小代价击溃敌军一个团,后续更连续击退三个团的反扑,俘虏2000余人。 这一仗成为红军战争史上以智取胜的经典案例,以不足500人击败数倍之敌,靠的就是对敌人心理的精准把握。 抗战时期他被调至晋冀鲁豫军区,与陈赓等人搭档作战,在百团大战中,他率左翼纵队死守羊儿岭,在日军空中轰炸下仍顽强完成阻击任务,刘伯承称赞他为”当今赵子龙“,这个美誉从此流传开来。 但他的仕途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由于个性鲜明、说话直接,他曾让一些上级感到难以驾驭。 据记载邓小平起初对他有所顾虑,认为这个人太直、不够圆滑,但经过几次战役的共事,邓小平改变了看法,认为他虽然说话直,但打仗确实有两把刷子,而且直言是为了战斗,不是为了个人。 解放战争期间他担任第四纵队指挥官,在1946年的临浮战役中,他率部包围国民党整编第一旅,仅用12小时就全歼该部。 被俘的旅长黄正诚很不服气,抱怨解放军打仗“没有章法”,这恰恰是他的作战风格,不拘泥于教条,灵活机动,善于打破常规。 淮海战役中他面对装备精良的敌军,他采用昼夜轮番进攻的战术,让敌人无法休息士气崩溃,这种”疲敌战术“后来被写入军事教材。 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第十军军长、海军参谋长、副司令员等职,在海军任职期间,他主持制定了多项训练大纲和作战条令。 晚年即便病痛缠身,他也始终拒绝撰写个人回忆录,出版社多次登门,他都婉拒了,他坚持认为胜利属于全体将士,历史不该被个人的叙述重新分配。 他的老战友陈锡联曾劝他:“你不写,很多战史就没人知道了。”周希汉回答:“该记住的自然会记住,不该夸大的就让它过去,我只是其中一个兵。” 在将帅如云的开国一代中,周希汉不是最耀眼的那位,但绝对是最有性格的将领之一,从少年离家到百战成名,他始终保持着最初的那份本色。 网友们敬佩不已: “这老爷子是真通透啊,现在多少人为了抢功劳打破头,人家打了胜仗都不屑写,境界差太多了。” “看完真的佩服!洞房夜跑出去参军,这是多大的决心啊。现在的年轻人真该学学这种信仰和魄力。” “500人打赢三个团还俘虏2000?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拍!这才是真正的军事天才,比纸上谈兵的强太多了。” “不写回忆录其实是大智慧,很多回忆录都是自吹自擂,互相打架,反而把历史搞乱了,周将军这是保持历史的纯粹性。” “被刘伯承称为赵子龙,这评价太高了!但更难得的是得到邓小平的认可,说明他确实有两把刷子。” “最感动的是他说‘历史不是一个人写的’,现在很多领导都把下属的功劳算自己头上,应该好好学学周将军的格局。” 您认为在当今社会,周将军“历史不是一个人写的”这种观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官方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最初拟定开国上将名单里,原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建安名列前位,而最后下
【4评论】【3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