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少将放走9万红军,建国后伟人下令一定找到他。1934年长征途中,9万红军陷入

微笑着前行 2025-10-13 21:26:34

国军少将放走9万红军,建国后伟人下令一定找到他。1934年长征途中,9万红军陷入生死绝境,前路被国民党军队层层封锁,后退亦无余地。 ​​​此时,国军少将莫雄看着眼前同为中国人的队伍,一句“我们都是中国人”掷地有声,毅然违抗命令,悄悄为红军开辟了一条“生命通道”。 ​​莫雄的选择从不是一时冲动,这位广东英德的贫苦放牛娃,16岁就加入同盟会,曾冒死从“土匪”包围中救出蒋介石,更追随孙中山立下讨伐陈炯明的汗马功劳,31岁便升任少将旅长。 莫雄的早年经历,早已埋下他后来“违抗军令”的思想种子。生于1891年的他,自幼在英德农村目睹百姓受地主盘剥、官府欺压的苦难,16岁听闻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主张后,瞒着家人步行数日到广州加入同盟会,从此将“救亡图存”刻进心里。在讨伐陈炯明的战役中,他率部驻守东江防线,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硬是凭简陋武器坚守三日,为友军合围争取了关键时间,战后孙中山亲授其“陆军少将”军衔,这份荣誉在他看来,从不是效忠某派的资本,而是守护家国的责任。 1934年,莫雄已任国民党赣北第四区“剿匪”指挥官,看似身处“剿共”前线,实则早已通过旧部关系接触到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当时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下令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莫雄管辖的防区恰是红军长征突围的必经之地——信丰、安远一带。他拿到蒋介石亲自部署的“铁桶合围”计划后,见计划中要求以碉堡群和重兵将红军困死在苏区,甚至不惜焚毁沿途村庄断绝补给,内心深受震动。 他身边的副官曾劝他“明哲保身”,毕竟此前已有多位国军将领因对“剿共”态度消极而被撤职查办,甚至秘密处决。但莫雄回忆起早年追随孙中山时“天下为公”的誓言,又想到日军已占领东北,华北局势岌岌可危,若中国人继续自相残杀,只会让外敌有机可乘。最终,他以“调整防务”为由,故意将防区内最关键的一段封锁线兵力调减,又暗中让手下对红军的行军路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默许地方乡绅为红军提供少量粮食补给。 红军突破封锁线后,蒋介石察觉异常,派人调查莫雄。他早有准备,以“红军行踪隐蔽、突袭突破”为由搪塞,又凭借早年救过蒋介石的旧情和在国民党内的人脉勉强过关,但也因此被调离实权岗位,改任闲职。此后十余年间,他虽身处国民党阵营,却始终暗中支持抗日活动,曾利用职务之便为新四军传递情报,还掩护过多名进步青年前往延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提及长征往事时,特意提到“当年有个国民党少将,冒死给我们让了路,这个人一定要找到”。经过多方寻访,工作人员终于在广东英德找到隐居乡间的莫雄。此时的他已年近六旬,因早年多次受国民党特务监视,生活清贫,却始终保留着当年孙中山授予他的军衔证书。 当工作人员说明来意,告诉他毛泽东主席一直在寻找他时,莫雄只是平静地说:“我当年做的事,不是为了自己,只是觉得中国人不该打中国人。”此后,政府根据他的贡献,安排他担任广东省参事室参事,让他有机会参与新中国的建设。他在任期间,多次向政府提出发展农村水利、改善农民生活的建议,这些建议多基于他早年在农村的生活经历,也暗含着他对“为百姓谋福祉”的初心坚守。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42
微笑着前行

微笑着前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