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蒙古国那边确实不好过,各种消息看下来,一个字:难。 守着金饭碗讨饭吃,用来形容如今的蒙古国再贴切不过。这个国家有着156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比法国、德国、西班牙三国加起来还要大,地下更是埋着数不清的宝贝——铜矿、煤矿、稀土等战略资源的储量都排到了世界前列。 按说有这么好的资源条件,老百姓的日子应该过得很宽裕才对,可现实却是蒙古国的经济发展一直磕磕绊绊,日子过得并不轻松。 具体来说,蒙古国已探明的铜矿储量约有3000万吨,煤矿更是超过1500亿吨,稀土储量也位居全球前列,这些沉睡的“宝藏”本应该是拉动经济的强引擎。 根据蒙古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矿业出口占了该国出口总额的90%以上,可以说是国民经济的“顶梁柱”,很多就业和财政收入都靠它。 但让人头疼的是,这些丰富的资源却偏偏面临“运不出去”的难题,就像有满仓库的好货却送不到市场上,这成了制约经济发展最大的拦路虎。 之所以运不出去,首先因为蒙古国是个内陆国家,没有自己的出海口,资源要卖到国外,只能靠中俄两国的运输通道。 目前中蒙之间主要靠铁路和公路运货,其中铁路占了大头,但问题是中蒙铁路的轨距不一样,货物到了边境必须卸下来换车才能继续走,这不仅多花了时间,还增加了成本。 据中蒙边境口岸的统计,光是换装这一步,平均耗时就比直接运输多了30%以上,每吨货物的运输成本也得提高15到20美元。而通过俄罗斯远东港口运输时,蒙古国的货物又没有优先处理权,经常得排队等待,进一步拖慢了出口节奏。 这种运输难题的背后,还有国内基础设施跟不上的问题。 蒙古国全国的铁路密度只有每百平方公里0.2公里,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很多矿区周边至今都没通铁路,只能靠汽车把资源拉到边境。 汽车运输不仅装得少,还特别受天气影响,一到冬天大雪封路,不少矿区的资源就只能堆在原地,运不出去,这让资源出口的稳定性大打折扣,企业也不敢轻易扩大生产。 除此之外,投资环境不够完善也拖累了资源开发和运输建设。前些年蒙古国曾出台过一些限制外资的政策,让很多外国企业不敢来投资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项目。 虽然这些年政策有所松动,但外资对当地的投资环境还是不太放心。世界银行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就显示,蒙古国在跨境贸易便利度和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等方面的排名比较靠后,这也让国际资本对参与它的运输项目犹豫不决,导致很多急需的建设资金跟不上。 其实蒙古国要想走出经济困境,关键还是要打好“合作牌”。 一方面要加强和中俄两国的沟通协作,比如共同推进铁路轨距衔接、争取港口优先处理权等,把运输通道理顺;另一方面要抓紧完善国内的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让矿区的资源能顺畅运到边境。 同时还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让外资愿意来、留得住,参与到资源开发和建设中来。 只有把“运得出”“运得畅”的问题解决好,才能真正把地下的“金山银山”变成实实在在的经济发展动力,让老百姓的日子慢慢好起来。
东方大国没有免费的午餐!蒙古那个超级大铜矿,离中国边境才80公里,结果没抱上中国
【70评论】【1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