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被俘最高将领吴成德,回国后被开除党籍军籍,生活艰苦,1996年吴成德将军在84岁高龄时与世长辞,他的一生可谓传奇而坎坷,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无辜笑] 1912年吴成德出生在山西新绛一个普通家庭,他曾是一名小学教师,过着平静的生活,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他放下教鞭,进入山西军政训练班学习,随后加入八路军,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他积累了丰富的作战指挥经验。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他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当时美军拥有绝对的火力优势,而志愿军战士主要依靠步枪和有限的补给作战,作为政治工作负责人,他不仅要鼓舞士气,还经常亲临前线,与战士们并肩作战。 1951年第五次战役中,180师奉命掩护主力部队后撤,在敌军重重包围、补给断绝的困境下,部队损失惨重,他原本可以带领小分队成功突围,但在途中,他遇到了三百多名无法转移的重伤员,面对这个艰难抉择,他最终决定留下来组织掩护。 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他和战士们坚持游击作战数月,1951年深秋在饥寒交迫中,他不幸被美军俘虏,被关押期间,面对美军的审讯和诱导,他始终坚守底线,没有透露任何军事机密,即便遭受酷刑折磨,他依然保持着坚定的信念。 1953年停战协定签订后,他终于回到祖国,然而等待他的并非鲜花与掌声,受当时政策影响,1954年他被开除党籍和军籍,被安排到辽宁盘锦的大洼农场参加劳动,在那里他度过了十余年默默耕耘的岁月。 尽管身处逆境,他从未放弃申诉,他通过书信向有关部门反复说明情况,期盼着公正的评判,转机出现在1980年代,随着政策调整,中央开始重新审查志愿军被俘人员的案件,他终于获得平反,恢复了党籍和军级待遇。 晚年回到山西运城后,他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习惯,令人感动的是他将毕生积攒的四万元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支持教育事业。 吴成德的经历让我们看到,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个人的命运如何与国家紧密相连,他的故事不仅关乎战争与和平,更关乎信念与坚守,在极端环境下,一个人如何保持内心的忠诚与气节,这个问题值得每个人深思。 网友们敬佩不已: “看完心里真不是滋味,这才是真正的英雄,受了这么多委屈还能坚持信仰,现在的人遇到一点挫折就抱怨,看看老将军怎么做的!” “历史欠他一个道歉!虽然最后平反了,但最好的年华都在农场里耗完了,那个年代的很多人太不容易了。” “被俘不等于投降,他在战俘营的表现已经说明了一切。可惜那个时代太多人带着有色眼镜看人,根本不分青红皂白。” “居然还能捐出4万块钱给希望工程,自己过得那么苦,心里装的还是国家和孩子,这样的人现在真的太少了。” “心疼老将军,一生坎坷但脊梁从来没弯过。真正硬汉,不是能打能杀,而是绝望中还坚守尊严和信念。” “希望大家多转发他的故事,让更多人知道真实的历史,别让英雄被遗忘!” 如果你身处那个年代,遭遇这样的误解和磨难,你是否还能像他一样坚持信仰不放弃? 官方信源: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最初拟定开国上将名单里,原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建安名列前位,而最后下
【3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