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陈毅元帅逝世后,毛泽东亲临悼念。悼念完毕,毛主席环顾灵堂,突然发现了角落里的一幅挽联,不禁驻足细读: 上联: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含哀,回望大好山河,永离赤县; 下联:挥戈挽日接樽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原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毛主席看过后,问这副挽联是谁写的。 陈毅夫人张茜回答:“张伯驹写的。” [无辜笑] 张伯驹这个名字对当下年轻人或许陌生,但在文化长河中,他犹如一颗被尘埃暂时遮掩的明珠,这位河南项城走出的贵胄子弟,其父张锦芳曾任北洋政府教育部次长,家中藏书万卷,令人意外的是,他未选择仕途,反而将毕生心血倾注在即将散佚的国宝上。 在烽火连天的1941年,当得知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即将流往海外,他毅然变卖位于北京弓弦胡同的祖宅,凑足240两黄金,这幅距今1400余年的绢本画作,是现存最古老的山水画卷。 同年他又以4万银元购得西晋陆机《平复帖》,这件不足一平尺的墨迹,比王羲之《兰亭序》还要早八十余年,这些如今故宫的镇馆之宝,当年险些成为异邦的架上陈设。 与陈毅的相遇发生在1957年冬,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在参观“张伯驹藏品展”时,在李白《上阳台帖》前驻足良久,两人从唐代草书谈到宋元山水,这位行伍出身的元帅竟能随口吟出张伯驹词作中的句子:“十年沧海江湖客,万里长空鹰隼秋”,尽管地位悬殊,但对传统文化的共同挚爱让他们结为知交。 1966年年近七旬的张伯驹被下放吉林农村,生活困顿,陈毅通过友人辗转得知,立即联系吉林省委,为其在省博物馆安排研究员职位,这份工作不仅提供生活保障,更让他得以继续研究文物,在那些艰难岁月里,这份情谊显得尤为珍贵。 1971年末病榻上的陈毅嘱咐夫人张茜:“把我那副云子围棋交给伯驹,他知道其中意味。”这副磨损严重的围棋,见证过井冈山岁月与江淮抗战,此刻传递着超越生死的相知。 追悼会后毛泽东特意问起张伯驹近况,在周恩来亲自安排下,这位七旬老人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终于结束漂泊生涯,他的最后十年安居在北京后海小院,每日清晨总要在海棠树下临帖数行,那些经他手保全的文物图谱在案头徐徐展开。 当我们今天在故宫欣赏这些千年遗珍时,或许应该思考:在时代洪流中,个人如何守护文明的星火?张伯驹用他的一生给出答案,文化传承不在豪言壮语,而在对美的执着守护,这种守护可以是一掷千金的决断,也可以是暗夜中的默默坚持,正如他晚年所说:“予所收藏,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 网友们感慨万千: “这位张伯驹真是民国清流!用220两黄金买《游春图》相当于现在北京十套四合院吧?这才是真正的文化守护者。” “挽联写得真绝!'军声在淮海'说的是淮海战役,'遗爱在江南'指新四军时期,短短几句概括陈老总一生,文化功底太深了。” “看着鼻子发酸。特殊年代里两个不同领域大家的友谊,陈老总临终还惦记送围棋,张先生彻夜写挽联,这才是君子之交。” “毛主席问'他现在咋样'这句话特别暖心,那时候多少文化人遭遇困难,领袖这句关心改变了张伯驹的晚年处境。” “最感动是他被绑架时宁死不卖收藏品。现在某些专家把文物走私到海外,真该学学张先生的风骨。” “建议故宫给张伯驹设个专题展!他捐的《平复帖》是现存最早名人书法,《上阳台帖》是李白唯一真迹,每件都是镇馆之宝。” 各位网友,如果现在发现一件国宝级文物需要倾家荡产才能保全,您会如何选择? 官方信源:故宫博物院官网—捐赠者名录
陈云晚年回忆说,遵义会议上有两个人反对毛主席。一个是凯丰,他反对最坚决,态度最明
【2评论】【4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