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正准备带领部队上前线的54军160师师长张志信,突然接到了爱人成

小史论过去 2025-10-11 13:13:52

1979年2月,正准备带领部队上前线的54军160师师长张志信,突然接到了爱人成翠芳的电话,爱人在电话里大声说:张志信,要是儿子有个三长两短,你不用回家了! 然后“啪”地一下把电话撂下了。 张志信苦笑了一声,大手一挥,准备就绪的部队向战场滚滚而去! 张志信1927年出生在山东一个普通农村家庭,那时候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他从小就知道啥叫苦日子。1945年,他加入了部队,从一个普通兵干起,一步步往上爬。参加过辽沈战役,那场仗打得激烈,他负责阵地防守和突击,帮着部队拿下不少地方。接着是平津战役,他当上连队指挥,组织士兵推进,积累了不少经验。1949年后,他继续在部队里干,1950年代搞军事训练和边境防卫,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1960年代,他升到师级岗位,管着部队的管理和训练。1970年代初,当上54军160师副师长,负责日常演习和备战。1979年,他正式成了160师师长,带着全师准备作战。 张志信的儿子张力是家里唯一的孩子,1950年代出生,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接触的全是军营的事儿。他入伍后,成了训练标兵,还在师篮球队当主力,身体素质好,军事技能过硬。张力没靠老爸的特权,一切都凭自己努力,在部队里严格要求自己。张志信教育儿子时,总强调遵守纪律,履行军人职责。张力参加过多项训练任务,积累经验,没沾光。 1979年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了。张志信忙着组织部队上前线,就在这节骨眼上,接到妻子成翠芳的电话。她反对儿子上前线,担心家里独苗出事儿。张志信听了后,继续指挥部队前进。张力本来在后方司令部工作,相对安全,但他不满足,一再要求调到前线。张志信问他清楚上前线的意思没,张力说清楚,是军人的责任。张志信同意了,把张力调到前线尖刀连,当侦察排副班长。张力就这样跟部队去了战场。 部队推进到边境,准备投入作战。张力在连队执行侦察任务,熟悉地形。1979年2月27日,部队攻下越南北部高平市,这是场激烈战斗,标志着战役胜利。张志信带着部队调整部署,肃清外围敌军,向纵深清剿。张力在侦察排接到任务,深入敌后。在一次行动中,敌军反击,张力和战友交火,他中弹受伤。战友处理伤口,但伤势太重,一个小时后,张力牺牲了。牺牲前,他交代战友转告父亲,没丢脸,要照顾母亲。 张志信在前线指挥部得知儿子牺牲的消息,继续指挥部队推进。他强调战场是血火地方,要对士兵生命负责。部队穿越丛林,完成清剿任务。张志信作为师长,知道不能让私事影响大局,坚持完成作战。战争结束后,他回家告知妻子成翠芳儿子牺牲的事。成翠芳悲痛,她之前就反对儿子上前线,现在事实摆在那儿。张志信没瞒多久,就直说了。 张志信后来退居二线,经常看儿子遗照,抚摸照片。他觉得儿子选择上前线,是军人的本分,没后悔。张力的牺牲成了张志信一生的痛,但也体现了军人家庭的担当。张志信的经历,从普通兵到师长,一路靠实干上来,没搞特权。他反对高干子弟走后门,这点在部队里传开。张力也继承了这点,没利用家庭背景。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像张志信这样的将领不少,他们儿子上前线牺牲的就有好几个。张志信的54军属于东线,下辖160、161、162师,好几位领导让儿子上战场。张力的故事成了典型,体现了那代军人的精神。张志信指挥160师,拿下高平后,继续推进,贡献不小。他的决定,让儿子去了最危险的地方,结果悲剧,但这是战争的现实。 张志信生前参加过四战四平、二打彰武等战斗,早年积累的经验,在1979年派上用场。他教育儿子时,没宠着,而是按军人标准。张力在部队是训练标兵,篮球打得好,战友都佩服。牺牲后,战友才知道他是师长儿子,这事儿瞒得严实。张志信得知消息后,没停下指挥,部队继续肃清敌军。 战争结束后,张志信回家面对妻子,成翠芳得知儿子没了,难以接受。张志信退役后,2009年还去儿子墓地献花,尽管身体衰弱。这事儿说明他对儿子的思念一直没断。张力的牺牲年龄不大,才20多岁,是对越战中牺牲的年轻士兵之一。张志信的家庭故事,反映了那时候军人家庭的牺牲。

0 阅读:1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