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冰心发文暗讽林徽因“生活不检点,成天让男人围着她转,简直是伤风败俗”,林徽因知道后,送给冰心一份礼物,让冰心怒不敢言,从此,2人交恶近半个世纪。 (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33年,冰心在《大公报》发了篇《我们太太的客厅》,在文坛掀起大波澜 当时不少文人都觉得,这小说是在讽刺女建筑师林徽因,这事后来被叫做“文坛公案”,还常被说成“两个女人的较量”。 那时候受欧美文化影响,文化圈特别流行办“家庭文化沙龙”,其中林徽因家的“太太客厅”最火,来的都是文化名人,成了北京文化圈的招牌 所以冰心的这篇小说一狠狠批了那些名士的虚伪、虚荣,还有那种不切实际的颓废劲儿。 大家都说小说源于生活,很快就有看热闹的人开始对号入座,把林薇因身边人,往小说里的角色上套,越看越觉得影射得明显 要知道林徽因和梁思成结婚5年,事业顺风顺水,整个人像发光一样,有人觉得她被嫉妒也正常 这些话传到林徽因耳朵里,她没辩解,只把从山西带回来的一瓶“山西陈香老醋”寄给了冰心 明眼人都懂这意思,无非是说冰心“吃醋”,不过这也是被舆论推着的反应,没什么不敬的 可这一下,好事者更兴奋了,不少喜欢林徽因的人开始骂冰心,冰心却从头到尾没辩解 后来有人说句公道话,指出这小说其实是在说30年代有些少奶奶不顾国家危难,只顾享乐,有点“不知亡国恨”的意思,这话才算点透了小说的内核 但冰心始终没多解释,这篇小说到底影射谁,慢慢成了谜。 直到66年后,92岁的冰心在采访里才说清: “萧乾觉得我写的是林徽因,其实是陆小曼。” 她还举例,小说里“客厅挂满她的照片”,只有陆小曼家是这样,还特意夸林徽因“文如其人”,看得出来冰心心里很坦荡 可这话又有人不乐意,觉得徐志摩已经去世两年,没必要拿故人说事 冰心后来在给梁实秋的信里,说了对徐志摩之死的看法,还分析“是女人误他还是他误女人”,说得挺公正 但大家还是忍不住琢磨,冰心到底是看不惯林徽因的生活,还是看不惯当时社会上那种不管国家安危、只顾享乐的风气? 不管怎样,从这以后,原本关系不错的两人就再也没来往过,像陌生人甚至仇人一样,到老都没交集 后来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提到冰心,还是一肚子气,有次请他给冰心参与的“民国女作家小说经典”授权,他都不愿意。 其实冰心和林徽因的渊源挺深 冰心1900年出生在福州谢家大院,这院子原本是林徽因父亲林觉民的故居,后来被冰心祖父买了下来 冰心出生7个月,父亲谢葆璋因工作带全家搬去上海;4岁又搬到山东烟台,在海边住了七八年,她爸当时是海军学校校长 冰心的童年就是在海边过的,天天看海、和水兵打交道,日子简单却开心 7岁时冰心在家塾读书,10岁读了《茶花女遗事》后,慢慢喜欢上文学 后来全家搬回福州,12岁又跟着父亲调动,先后读了福州女子师范学校、燕京大学中文系 大学时她就露了才华,20岁出《繁星》《春水》,成了文坛新星,很多人都模仿她的小诗。 冰心比林徽因大4岁,俩人都是民国才女,只不过林徽因还会搞建筑,早期是好朋友 1923年,冰心考上美国波士顿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在去美国的邮轮上,认识了的吴文藻 吴文藻是清华毕业,要去达特茅斯学院读硕士,俩人之后靠写信联系 两年后,俩人居然都去康奈尔大学补法语,这次重逢定了终身 巧的是,那会儿林徽因和梁思成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建筑,两对年轻人在异国他乡碰到,经常聚集在一起,冰心和林徽因那时候友情很好 1926年冰心毕业回国,在燕京大学教书 临走前,吴文藻写了封长信给冰心父母,求娶冰心,冰心还帮着润色了这封信 1929年6月,吴文藻回国,俩人办了婚礼,特别简单 婚后俩人住燕南园小楼,日子平静幸福。 1937年七七事变后,到处打仗,冰心一家辗转多地到昆明,巧合的是林徽因一家也在昆明,两家住得特别近,走路就十几分钟,可因为之前的事,从没来往过。 1940年冰心一家搬去重庆,后来写了《关于女人》《再寄小读者》,抗战胜利后,和吴文藻去日本演讲、教中国新文学史,一直到1951年才回国 一回国,冰心先后当《人民文学》编委、作协理事,十年特殊时期里,俩人互相扶持,还没停下创作。 1980年,80岁的冰心迎来创作高峰,短篇《空巢》拿了全国奖,还写了《万般皆上品》,被称为“文坛祖母” 1983年,俩人搬进高知楼,天天隔桌相望,过得很惬意 1985年,84岁的吴文藻患脑血栓去世,冰心虽然伤心,却还活跃在文坛,99年,她也身患重病,在北京医院去世 那些“客厅风波”“老醋回应”,和她们的贡献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 冰心的文字满是爱与温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林徽因在建筑领域留下珍贵研究,诗歌也是民国文学的经典
1933年,冰心发文暗讽林徽因“生活不检点,成天让男人围着她转,简直是伤风败俗”
晨曦初照映心暖
2025-10-11 11:12:02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