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5岁农民工黄元峰被确诊肝癌,妻子拿出所有积蓄17万给他治病。谁料,

晨曦初照映心暖 2025-10-11 14:06:52

2014年,45岁农民工黄元峰被确诊肝癌,妻子拿出所有积蓄17万给他治病。谁料,他心一横竟把钱拿去修路。可修路还差8万,他就向村民借钱,并写下欠条保证:就算我死了,我儿子也会替我还钱。 (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2014年冬天,广西永福县小江屯的深山里,机器轰鸣声打破村寨的宁静,尘土在寒风中飞扬。 工地边缘,一张躺椅上躺着45岁的黄元峰,他身形瘦弱,手中握着对讲机,不时向施工人员传递指令。 彼时他已确诊肝癌晚期,本应居家养病,却选择在病痛中坚守,只为实现藏在心底二十年的承诺——给家乡修一条畅通外界的路。 小江屯是个瑶族村寨,不足两百人,被群山环绕。 连接外界的唯一通道是条狭窄黄泥路,雨季时泥泞积水,山洪还会冲毁路基,车辆常年无法通行。 交通闭塞让村民收入偏低,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村寨只剩老人和儿童留守。 1994年,二十多岁的黄元峰也外出打拼,从工地体力活干到小包工头,攒下些积蓄。 但家乡的黄泥路始终是他的牵挂,他早立下誓言,等有能力就修一条好路,帮乡亲改善生活。 这份计划本要等他再攒些钱实施,却被2014年5月的一场疾病打破——他被确诊肝癌晚期。 45岁的年纪,绝症让他和家人的生活蒙上阴影。 短暂挣扎后,黄元峰接受病情,对修路的执念取代了恐惧。 他知道时间不多,积极配合治疗,做了肝切除手术,医生说术后生命可能延长几个月到两三年,这让他更坚定要与时间赛跑。 他先写《申请报告》向民政局申请修路资金,却因项目不在当年预算被驳回。 没有政府支持,修路计划难推进,而他的身体或许等不到下次申请。 情急下,他决定用个人积蓄,边治病边修路。 妻子强烈反对,认为资金应优先用于治疗,但黄元峰态度坚定,不愿放弃心愿。 村民也多持怀疑,觉得他重病在身,凭个人力量凿山修路不现实。 可黄元峰没动摇,家人渐渐被打动,开始全力支持: 儿子辞掉南宁的稳定工作回老家,照料父亲并协助修路;女儿黄通慧是2012年县文科状元、广西大学学生,主动休学一年回家帮忙;妻子也利用教师假期到工地出力,一家人齐心协力。 黄元峰早年积蓄因治疗所剩无几,他还请求医生减少昂贵药物。 即便如此,仅存的5万元仍远不够17万的修路预算。 为补缺口,他带儿子挨家挨户找条件稍好的乡亲筹措,说明若自己无法还款,就由儿子承担。 儿子也承诺会协助父亲完成心愿并偿债。 乡亲们认可父子为人,无需借条便凑了8万元,加上他的积蓄,资金终于落实。 为让道路科学耐用,黄元峰没沿用旧黄泥路,而是查资料、请教他人后,背着药包独自进山勘测,最终确定更安全的新路线,制定施工方案。 2014年11月底,工程开工,他以每小时300元租挖掘机、400元请钻工,还雇了4名村民。 为赶工期,黄元峰每天6点多起床准备,8点到工地,傍晚6点半后收工。工地上很多活他亲力亲为,早年右手臂受伤缺两根手指、左腿微残,加上癌症折磨,很快面色黧黑、嘴唇发紫。 女儿在工地备了躺椅,他疼得难忍时就躺着用对讲机指挥,每天收工回家都累得直接躺倒。 家人劝他停工,他总说自己主要靠指挥,不累。 黄通慧为保证父亲营养,每天6点起床熬药、做早餐,再带炊具到工地做午饭;晚上把饭和药端到父亲床边,看着他吃完,再准备热水泡脚,等他睡熟才离开。 一家人的坚持渐渐感染村民,越来越多人主动加入:有人自带工具清碎石,有人送柴火,有人放弃零工来帮忙。 众人合力下,“劈山路”一期工程提前完工,赶在2015年春节前成型。 2月8日,黄元峰买肥猪宴请村民,大家都感慨他该长命百岁。 或许是这份祝愿起效,新路建成后黄元峰复查,医生说他病情稳定、无复发迹象,生命有望延长。 其实他本就不服输,早年家境差没多读书,却爱发明创造,外出打工时没放弃研究,哪怕右手受伤植入钢板也不停。 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研制的抗震床获国家专利;同年桂北冰冻灾害,他的索道运输技术助力救灾。 生活中黄元峰对自己节俭,手机仅100多元,却慷慨资助多名贫困大学生。这些学生得知他患癌后,都专程来探望。 路修好后,黄元峰没闲着,开始规划偿债和带村民致富。 他利用技术招商引资,筹建山苍子油基地,想把技术教给儿子,带动村民创业。 2017 年 7 月,女儿黄通慧从广西大学毕业,谢绝大企业聘请,回家和父亲一起办酒厂。 早在住院时,黄元峰就规划小江屯的未来: 发展瑶族中医药养生、生态农业和农家乐,从根本改善村民收入。 如今,关于这位老农民的消息,少之又少......

0 阅读:1

猜你喜欢

晨曦初照映心暖

晨曦初照映心暖

晨曦初照映心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