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欧美死活不肯给中国大飞机适航证会如何?说句不好听的,如果拿不到欧美的适航证,

如梦菲记 2025-10-11 09:46:14

要是欧美死活不肯给中国大飞机适航证会如何?说句不好听的,如果拿不到欧美的适航证,C919还真干不掉波音,对新飞机来说,这张证就是跨入国际市场的“门票”。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这事儿得从适航证的实际作用说起,很多人以为适航证只是个形式,其实它直接决定了飞机能飞哪些航线,没有FAA和EASA的章,C919就进不了欧美领空,这意味着所有涉及欧美的国际航线都跟它无缘。   更要命的是,全球航空业几十年下来,已经形成了一套围绕欧美标准运转的体系,租赁公司、保险机构、维修供应商,他们的业务流程都是按照FAA和EASA的要求搭建的。   一架没有这两张证的飞机,就算技术过硬,在这套体系里也寸步难行,C919现在面对的困境就很说明问题,飞机用的发动机跟空客A320neo是同款,航电系统是霍尼韦尔提供的,这些都是经过欧美认证的成熟产品。   按理说认证应该不难,但EASA愣是把时间拖到了2028年以后,还要求重新测试所有系统,这明摆着不是技术问题,就是不想让你进来分蛋糕,波音737MAX出过两次致命事故,照样能快速拿到复飞许可,这对比一摆出来,什么叫双重标准就清楚了。   国际买家在采购飞机时,第一眼看的就是有没有欧美适航证,这不是崇洋媚外,而是实实在在的利益考量,一家中东航司买了你的飞机,结果飞不了欧洲航线,那这飞机的使用场景就被大幅限制了。   而且航空公司的融资、保险、转售都要看适航证,没有欧美认证的飞机,银行贷款都不好批,保险费率也会高出一大截,买家算这笔账很清楚,宁可多花几千万买波音,也不愿意冒险选便宜但证件不全的国产机。   更关键的是市场规模的问题,中国民航市场虽然大,但说到底还是单一市场,波音能卖那么贵,靠的就是全球市场的规模效应,它一款机型能卖几千架,分摊下来的研发成本就很低,还能不断优化生产线降低制造成本。   C919如果只能在国内和少数认可中国标准的国家飞,订单量上不去,成本就下不来,价格优势也就无从谈起,现在C919虽然拿到了1200多架订单,但真正落地执行的国际订单屈指可数,大部分海外航司还在观望。   从产业链的角度看,缺少欧美认证带来的麻烦更多,现在全球航空零部件供应商、维修服务网络、飞行员培训体系,都是围绕波音和空客建立的,C919要想在海外运营,就得自己从头搭建这套体系,成本高得吓人。   东南亚那几个订购C919的航司,后续怎么维修保养,配件从哪儿采购,飞行员上哪儿培训,这些问题都得商飞自己想办法解决,而波音的飞机,全球任何一个大机场都有现成的维修服务,这种便利性是钱买不来的。   当然国内市场也能支撑C919活下去,东航这两年的运营数据确实不错,客座率接近80%,安全记录也没出过问题,但活下去和干掉波音是两码事,波音的市场份额摆在那儿,它一年交付的飞机数量,够C919追好几年的。   而且航空制造业有个特点,先发优势太明显,波音和空客占据市场这么多年,积累的运营数据、改进经验、客户信任,不是你技术追上来就能抹平的,C919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大规模的国际运营经验,但没有欧美适航证,这条路就被堵死了。   有人说可以绕开欧美市场,专攻发展中国家,这个思路没错,但发展中国家的航空市场规模有限,而且他们采购飞机同样会参考欧美标准,印尼、马来西亚这些国家虽然跟中国签了适航互认协议,但他们的航司要飞国际航线,还是得考虑欧美认证的问题。   你卖给他们的飞机如果将来想转手,没有FAA和EASA的章,残值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即便拿下了部分新兴市场订单,C919距离撼动波音的地位还差得远。   现在商飞在推国产化,发动机、航电系统都在往自主研发的方向走,这个策略长远来看是对的,但短期内,国产替代品在可靠性和市场认可度上还需要时间验证。   等CJ-1000A发动机真正装机运营,没有个三五年的数据积累,国际买家是不会轻易买账的,技术突破和市场认可之间有个时间差,这个差距恰恰是波音最大的护城河。   说到底,欧美死活不给适航证,C919就只能在有限的市场里打转,没有全球市场的规模支撑,没有国际航线的运营经验,想要挑战波音的垄断地位基本不可能。   这不是技术行不行的问题,而是整个游戏规则就是人家定的,你想改规则,得先有掀桌子的实力才行。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