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沧州,一名老师接到学生父母的电话,说儿子不想上学了,自己一个人要出去打工挣钱,怎么劝也无济于事,希望老师能帮忙劝一劝他。 据了解,这名男生在初中时一直班里前三名,后来考到县一中。但升入高中后,一直适应不了高中知识的难度,心理防线崩塌,非要停学打工去挣钱。 老师找到这名男生,跟他谈了好几次,鼓励了再鼓励,孩子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这关乎个人命运,老师不敢轻易放他走。 可是,老师等了很久,孩子也没有返校。老师并没有催促他的父母来学校办手续,只要我还是这个班的班主任,就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他留着位置,等他回来。 老师表示,其实我的经历和男孩很相似,很理解孩子的感受。我当年读高中,就是现在工作的这所学校,压力也很大,尤其是文理分班后,我分在最好的班,压力巨大,怀疑人生,是当年的老师们尤其是班主任鼓励我,包容我,让我走到今天。每个人的花期不同,当年我高考落榜,选择了复读,这一年我取得了巨大的收获,最终第二次高考以涨分90分收官,只有参加过高考的人才懂得90分是什么概念,复读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场融合了知识深化、方法迭代、心理蜕变和自我觉醒的综合成长,而孩子的人生之花,正含苞待放。 看了视频,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位老师作为班主任的责任心——既懂学生的崩溃,又不愿放弃任何一个孩子的未来。 首先得说,这孩子不是“没出息”,是之前太顺了,突然摔的这一跤才格外疼。初中一直是前三名,那是众星捧月的感觉,到了县一中身边全是厉害角色,知识又难了一大截,他心里肯定会想“怎么我突然不行了”,这种落差感能压得人喘不过气。加上他还懂事,觉得对不起父母,两种压力裹在一起,才会想“逃”去打工,其实是怕了、慌了,不知道怎么面对这种失败。 再看看老师做的这些事,真的特别暖,也特别对。没催着办手续、一直留着位置,这不是“拖”,是给孩子留了条“回头路”。他现在心里乱,听不进大道理,老师要是逼得紧,反而会把他推得更远。而老师给孩子说自己当年的经历,这比任何空洞的鼓励都管用——老师用自己的例子告诉男孩,你现在经历的,我也扛过来了,你也可以。这种“我懂你”的共鸣,比说一百句“加油”都有作用。 不过仔细想想,孩子现在没有返校,可能还没真正“缓过来”。他现在可能还陷在“我学不好就是没用”的死胡同里,或许可以试着从“小目标”入手。比如不用急着让他回课堂,先跟他说“哪怕回来听听一节你以前最擅长的课,或者跟同学聊聊天也行”,先帮他把“重返校园”这个大难题拆成小步骤,减少他的恐惧。 另外也可以跟他的父母再聊聊,让家长别再提“考不好怎么办”“对不起我们”这类话,先帮孩子把“对不起别人”的心理包袱卸下来,告诉他“先把心态调整好,比什么都重要”。 其实,这个孩子本质上是个要强的好苗子,只是暂时迷了路。老师现在做的,就是在他迷路的地方守着一盏灯,只要灯不熄,等他想通了、缓过来了,大概率会顺着光走回来。 老师因为当年班主任的包容走了过来,现在老师也在成为那样的园丁,这本身就是特别有意义的事。(来源:六十)
班主任是历史老师会怎么样?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