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毕节,一名乡村教师在餐厅吃饭的时候,看见一个小男孩正弯腰捡着地上的米粒,然后一粒一粒地放在盘子里。而接下来小男孩的一番话,让她不由泪目了。 老师端着盘子,来到小男孩身边,好奇地问,你为啥捡这些掉在地上的米粒呀?小男孩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因为我见过它在地里的样子,也见过爷爷奶奶劳作的样子。 老师不由泪目了,她想,也许只有农民的孩子知道粮食不是从超市买来的,是从爸爸妈妈的双手和汗水里来的。城里的孩子可能不懂,为什么掉在桌子上的饭也要捡起来。 老师表示,每次看到这个小男孩,都是一个人乖乖吃饭,乖乖吃完。她也会过去和他一起,给他夹菜。他也许成绩不好,话也说不清楚,可是她从不用成绩定义孩子优不优秀,他值得被好好爱着。 看了视频,首先得说,这孩子捡饭粒的举动挺感人的,不是抠门,是真懂粮食来得不容易。现在城里很多娃,没见过稻田里的弯腰、太阳下的流汗,自然觉得掉桌子上的饭脏了就该扔,这也可以理解。 但这孩子不一样,他见过粮食在地里的样子,记得爷爷奶奶劳作的辛苦,所以才会小心翼翼地捡起来,这份心思值得表扬,比考试考多少分都实在。 再看陪他吃饭的老师也非常暖,没说“不卫生”“别捡了”,反而愿意坐过去一起吃,这才是真的懂孩子。很多时候大人总喜欢用成绩衡量孩子优不优秀,却忘了这种珍惜劳动、记得长辈辛苦的品质,才是能跟着孩子一辈子的好东西。成绩再好,要是不懂得珍惜,不懂得体谅别人的辛苦,那也差着点意思。 其实说到底,不是城里孩子有啥差别,是经历不一样带来的认知不同。农民的孩子见过粮食从地里到餐桌的全过程,知道每一粒米都粘着爸妈的汗水,所以舍不得浪费;城里的孩子没这些经历,自然就少了这份感触。 但不管是哪儿的孩子,都该让他们知道粮食不是凭空而来的,这份对劳动的尊重、对长辈的惦记,才是最该教给孩子的“好成绩”。(来源:小小乡村教师吖)
有网友在无锡,看到一对母女,流浪街头已经瘦到皮包骨了,自称早些年是通过假结婚到了
【123评论】【10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