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0年,朱元璋要杀李善长,李善长扑通一下跪倒在地:“我都76岁了,还能干什么

混沌于浮云 2025-10-10 20:13:37

1390年,朱元璋要杀李善长,李善长扑通一下跪倒在地:“我都76岁了,还能干什么?”朱元璋眼皮都没抬,冷声道:“司马懿七十多岁尚且叛主,你难道不也是吗?”就这样,李善长全家70余人,被杀于菜市口。 李善长这人,出生在1314年的安徽定远,那时候元朝乱成一锅粥,他家是普通农户,他小时候就爱看书,尤其法家那些玩意儿。乡里人觉得他靠谱,让他当祭酒,管管村里纠纷。1354年,朱元璋刚从郭子兴那儿独立出来,丁德兴把他介绍给朱元璋。俩人一聊投机,李善长就加入队伍,当了帅府都事,管文书和后勤。说白了,他就是朱元璋的军师兼管家,从滁州打起,帮着整军纪,调和将领矛盾,还举荐人才。没他,朱元璋的队伍早散架了。 后来,李善长在军中干得风生水起,巡视各部时总能找出问题,士兵粮草短缺他亲自去催,军纪松散他就建议立规矩。朱元璋攻下地盘,他还管经济,定盐茶法,恢复铸钱,开铁矿,收鱼税。这些招儿让军费宽裕,百姓日子好过点。他不是冲锋陷阵的武将,但后勤稳了,前线才打得响。朱元璋看重他这份稳当劲儿,1368年建明朝,李善长升中书省左丞相,位列三公。 封赏时候,朱元璋公开说李善长虽没汗马功劳,但给军食久了,功大得很。就封他韩国公,世袭罔替,年禄四千石,还赐丹书铁券,免死两次。儿子李琪娶了临安公主,当驸马都尉。李善长这下子真牛了,百官之首,门生故吏满天下。话说回来,高位坐久了,人容易飘。他开始拉帮结派,对不合眼的官员就外放或贬官。御史中丞刘基跟他争法令,他当面骂人,刘基忍不了,回家养老去了。 李善长这作风,朱元璋起初还睁只眼闭只眼。毕竟是老功臣,淮西老乡。朱元璋病了十来天不上朝,他不去问候,儿子李琪六天不入朝,召来也不认错。这事儿搁谁都窝火,可朱元璋忍了。真正出问题的是胡惟庸案。胡惟庸是李善长推荐的右丞相,同乡加亲戚,李善长侄子娶了胡家侄女。1380年,胡惟庸谋反案爆了,朱元璋杀了他,株连三万多人,但李善长仗着铁券,躲过去了。 胡惟庸案后,朱元璋废了丞相,事归六部管,淮西集团元气大伤。李善长表面低调,实际还想保自家势力。1385年,有人告他侄子李存义父子附逆,朱元璋饶了他们,流放崇明。李善长没上表谢恩,这让朱元璋更不爽。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老账又翻。有人告李善长早知胡惟庸逆谋,不上报。朱元璋气炸了,诏书上写元勋国戚知逆不举,罪大恶极。李善长77岁了,高龄求饶也没用,比出司马懿那事儿,一家70多人全杀了。 这案子不光杀李善长,还牵扯开国功臣。列侯陆仲亨、已故滕国公顾时子孙,全家抄斩。朱元璋编《昭示奸党录》,全国张贴,警告那些想拉帮的。说到底,李善长从底层爬上来,本该懂皇帝忌惮权臣,可他恃宠骄横,结党营私,踩了红线。朱元璋杀他,不是一时冲动,是要杀鸡儆猴,保皇权稳固。淮西集团从此覆灭,明初格局大变。 李善长早年那股子实干劲儿,帮朱元璋打天下,定规矩,管钱粮,真是不含糊。盐茶法一出,军资就源源不断,铁矿开张,兵器不愁。铸钱恢复,经济转活,他巡视时总盯着账册,少一文都不行。这份细致,让朱元璋从濠州乞丐变皇帝,他功不可没。可位高后,他变了味儿,拉人排挤刘基那种直臣,朝堂风气坏了。朱元璋看在眼里,忍在心里,直到胡案旧事重提,才动手。 胡惟庸案是导火索,李善长是火药桶。胡上位全靠李荐,俩人亲上加亲,门第通婚。胡谋反时,李善长装聋作哑,不报不站队,想两头讨好。结果呢,胡死了,他还想过太平日子。朱元璋最恨这种墙头草,诏书里点明他知逆不举,就是背叛。杀全家70多口,抄家产,够狠的。但搁明初那环境,皇帝不这么干,底下人还敢蹦跶。权力这东西,沾多了就烫手,李善长没掂量清。 案子后,朱元璋更警惕,蓝玉案接着来,又杀一堆将领。朝臣人人自危,入朝低头走路,不敢多言。李善长死,标志淮西集团完蛋,朱元璋老乡圈子散了。他从荐胡开始,就埋下祸根,没及时切割,早晚栽跟头。话说回来,这事儿也反映明初的权力斗争,皇帝从草根上位,最怕老兄弟尾大不掉。杀李善长,朱元璋睡得安稳了点。

0 阅读:386

猜你喜欢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