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英语“踢出”高考,取消其主科地位?教育部回应一针见血!不曾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新教改”实施后,急哭一众家长:“这比英语还难!孩子可怎么办?”郑强更是毫不留情痛斥:“现在很多人说不会英语的就是‘文盲’,说这种话的人才是真正的‘文盲’!” 教育部那番回应,早把态度摆得明明白白——英语还是中高考三大主科,短时间内动不了。这话看似没松口,却藏着深意,毕竟现在中小学外语课时本就比语文、数学这些科目标少,显然也在平衡大家的情绪。但谁能想到,英语没“降温”,新教改反倒给其他科加了“猛料”,家长们的焦虑直接从一科蔓延到了三科。 你随便问个最近陪孩子写作业的家长,十有八九会跟你吐槽“语文和数学快把人逼疯了”。我邻居家孩子上五年级,前阵子拿着语文课本找妈妈,说老师要求背《离骚》里的选段,“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两句还好,后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字词生僻,孩子念得磕磕绊绊,邻居自己上学时就没把《离骚》学明白,俩人对着课本查字典、听音频,弄到晚上十点还没背下来,最后孩子急得掉眼泪,她自己也忍不住叹气。 数学就更别说了,早不是以前“小明买了多少苹果”那种简单应用题。现在的题目里全是实际场景,比如让算“小区垃圾分类后,可回收物每周的运输成本”,里面又要算重量、又要算单价,还要考虑运输车辆的油耗,孩子连“运输成本”的概念都没搞懂,盯着题目发愣。家长想辅导,翻了孩子的数学书,发现里面全是图表和逻辑推理题,自己当年学的那点知识早不够用,最后只能掏出手机搜解题思路,可搜出来的步骤太复杂,孩子还是听不懂,只能眼睁睁看着作业堆在那。 郑强那句痛斥,现在想起来真是戳中了不少人的痛点。我之前碰到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英语六级考了530多分,简历里却把“再接再厉”写成“再接再励”,面试时HR指出来,他还满不在乎地说“反正工作里主要看英语,中文差不多就行”。你说这不是本末倒置吗?咱们的母语是根啊,连自己民族的语言都用不明白,写个简单的报告都有错别字,就算能跟外国人流畅对话,又能算真正有文化吗?那些张口就说“不会英语就是文盲”的人,怕是忘了,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唐诗宋词、诸子百家,才是真正该刻在骨子里的东西,丢了这些,就算英语说得再溜,也像没了魂似的。 教育部说英语短时间内还是主科,其实也能理解。现在全球化这么深,不管是看国外的学术论文,还是跟国际企业合作,英语确实是个工具。但他们也没硬来,把中小学外语课时调得比语文、数学少,就是怕大家觉得“太偏重英语”,想找个平衡。可问题是,之前大家吐槽英语难,是因为很多人学了十几年英语,一辈子都用不上,比如菜市场卖菜的阿姨、工地上干活的师傅,背再多单词也不如算明白账实用。现在英语的压力没减多少,语文、数学又突然变难了,等于家长的焦虑从“只愁英语”,变成了“语文、数学、英语一起愁”,担子没轻,反而更重了。 楼下的辅导班最近都忙疯了,以前家长最多报个英语班,现在语文要补“传统文化解读”,数学要补“逻辑思维训练”,有的地方还加了科学实验课,家长又得凑钱报新的班。有个妈妈跟我抱怨,一个月给孩子报班就花三千多,快赶上她一半工资了,可又不敢不报——别人都在补,自己家孩子不补,怕下次考试跟不上。孩子也累,每天放学先去辅导班,晚上回家还要写三科作业,经常写到十一二点,周末也没休息时间,以前还能跟同学去公园玩,现在全被补习班占满了。 其实教育改革的初衷肯定是好的,想让孩子多学些有用的,少点死记硬背。可改革要是没考虑到家长和孩子的实际承受能力,就容易变成“越改越累”。咱们不是反对学英语,也不是怕语文、数学学得深,只是希望能有个度——别让孩子刚从英语的题海里爬出来,又掉进语文、数学的漩涡里,也别让家长一边扛着生活压力,一边还要为孩子的作业和补习班焦虑得睡不着觉。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将英语“踢出”高考,取消其主科地位?教育部回应一针见血!不曾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军师
2025-10-10 13:48:0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