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割走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中国人记了一百多年,可今天,俄罗斯的油,中国的路;俄

茂盛楼兰 2025-10-10 13:36:40

沙俄割走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中国人记了一百多年,可今天,俄罗斯的油,中国的路;俄罗斯的气,中国的炉,钱不走美元,直接用人民币,结算率九成以上——这叫务实,不叫站队。 中俄关系从来都不简单。中国人对这段历史记忆深刻,但记忆不是为了抱怨,而是为了提醒自己:落后就要挨打,合作也要有底线。 今天的中俄关系,已经从过去的伤痕走向了务实合作,中国已是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2448.1亿美元,较2023年增长1.9%,而1991年这一数字还不足50亿美元,三十余年的增长轨迹清晰勾勒出利益纽带的强化。 贸易结构更藏着合作的本质: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商品中,能源占比高达73.5%,其中原油1.08亿吨、天然气5280万吨,分别占中国进口总量的19.5%和40%;反观俄罗斯,2023年对华能源出口占其能源出口总额的34%,西伯利亚的油气田若失去中国市场,维护成本都将成为沉重负担。 能源合作的深度更是远超简单买卖,“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2025年底将实现380亿立方米满负荷输送,加上规划中的“远东线路”和“西伯利亚力量-2”管道,未来俄罗斯对华年供气量有望接近1060亿立方米,这份30年的长期合同,既保障了中国1.3亿户家庭的用气需求,也让俄罗斯获得稳定收益以对冲西方制裁。 而“中国的路”同样不可或缺,中欧班列经俄线路占比超70%,同江铁路大桥等项目显著降低了物流成本,让能源与商品的流通更加顺畅。 还有金融领域的突破,受西方制裁影响,中俄加速摆脱第三方货币依赖,目前95%以上的双边贸易用卢布和人民币结算,人民币在俄罗斯外汇储备中的份额已升至35%,国家福利基金中占比更是达到60%。 这种结算机制的转变,既规避了美元波动风险,也让两国建立起独立于西方的经贸合作体系,堪称利益共生的经典案例。 这种合作并非刻意站队,而是实力变化后利益自然契合的结果,中国制造业优势显著,2024年对俄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达60.3%,吉利、奇瑞等企业在俄建厂;俄罗斯则以资源禀赋回应,铁、铜等金属矿产进口额超1000亿元,农业领域大豆贸易年均增长超20%,双方战略对接同样关键,一带一路与俄罗斯向东看战略叠加,让务实合作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说到底,中俄合作的本质是成年人的“算账”,中国需要稳定的能源保障筑牢安全底线,俄罗斯需要广阔市场维持经济运转,本币结算则为这笔生意加上安全锁,历史恩怨或许仍在记忆中,但当下的利益账本更为清晰,这种相互成就早已超越简单的交易关系。 只能说,务实合作从来不是道德评判,而是国际关系的常态,中俄“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相处之道,既尊重了历史记忆,更顺应了现实利益需求。 在单边主义盛行的当下,这种基于利益契合的稳定合作,不仅为两国发展注入动力,也为动荡的国际秩序提供了宝贵的确定性,这正是务实外交的智慧所在。

0 阅读:1
茂盛楼兰

茂盛楼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