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美国动手,中国先动手了。商务部昨天宣布,原则上不予许可向境外军事用户出口稀土金属的申请,这包括向管制管控企业,以及它们的控股子公司、分公司和分支机构的出口申请。而且还禁止出口稀土开采、分离、回收等设备和技术。 这步棋走得太精准,精准到既掐住了关键产业链的“七寸”,又守住了国家安全的底线,这两项稀土管制新规,看似是常规的贸易管理调整,实则每一项条款都戳中了问题的核心。 此次管制最鲜明的特点是实现了“物项+技术”的双重闭环管控,根据61号公告,管制范围不仅包括稀土金属本身,还创新性地纳入了“含中国原产稀土0.1%价值占比的外国制造产品”,这意味着即便是在海外加工的稀土制品,只要源头有中国成分,再出口就必须获得许可。 而62号公告则直接锁定技术命脉,从开采、冶炼分离到磁材制造的全套技术,甚至设计图纸、工艺参数这类核心资料,以及生产线的调试维护技术,都被纳入管制范畴,未经许可不得向境外转移。 这种管控力度并非空穴来风,今年初就曾查出有境外企业通过第三国转口,将中国稀土加工成磁材后用于中东某国的导弹制造,新规正是精准堵住了这类规避监管的漏洞。 对境外军事用户的针对性管控,更是切中了稀土战略价值的核心,稀土中的钐、铽、镝等中重稀土元素,是现代军工制造的“刚需品”——美军F-35战斗机的雷达和发动机依赖含镝的钕铁硼永磁材料抗高温,宙斯盾驱逐舰的相控阵雷达离不开钐钴磁体,这些关键部件的制造都绕不开中国稀土供应链。 数据显示,美国去年进口的稀土中68%来自中国,即便想从澳大利亚等国采购原材料,冶炼分离环节仍高度依赖中国技术支持,得州一家稀土企业就因缺乏中国工艺,生产线建设三年仍无法投产,此次明确对军事用途申请“原则上不予许可”,相当于直接切断了境外军事力量获取核心材料的关键渠道,这种精准打击背后,是对稀土军事应用场景的深刻洞察。 而我们有底气走出这步棋,源于在全球稀土产业中的绝对主导地位,尽管全球多国都有稀土储量,但中国不仅以4400万吨储量位居世界第一,更在产业链核心环节形成垄断——2024年稀土产量达27万吨,占全球69%,冶炼分离产能占比同样高达69%,而精加工产能更是超过90%。 从永磁材料来看,2025年全球烧结钕铁硼产量预计29.67万吨,中国就占27.18万吨,这种产能优势短期内难以替代,弗若斯特沙利文的预测显示,海外新矿在未来2-3年内很难形成有效供应;技术层面的优势更明显,从稀土矿加工到高性能磁材制造的全流程技术,中国已形成完整体系,这也是62号公告能实现技术管控的核心支撑。 更显智慧的是,此次管制并非“一刀切”的封闭政策,而是充满弹性的精准调控,公告明确将已进入公共领域的技术、基础科学研究成果排除在管制之外,普通商业用途只要合规就能申请许可,人道主义救援所需物项更是直接豁免。 对于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具有潜在军事用途的领域,也采用“逐案审批”模式,既防范了技术滥用风险,又保留了正常产业合作的空间,这种分寸感体现了政策制定的成熟度,同时建立的合规告知机制,要求出口经营者向上下游传递管控信息,形成了全供应链的协同监管网络。 从长远看,这一政策既是对国家安全的主动捍卫,也是对稀土产业价值的重新定义,过去稀土因“贱卖”引发关注,如今通过管制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战略主动权,倒逼全球产业链正视中国在稀土领域的核心地位。 这绝非简单的“贸易反制”,而是中国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中的战略选择,通过清晰的规则界定和精准的管控措施,既遏制了稀土向军事敏感领域的非法流动,又维护了正常的产业秩序,更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坚定立场,堪称资源安全与产业发展协同推进的典范!
我们的出手非常的及时!中国商务部作出重大宣布!10月9日,我们商务部发布公告称,
【2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