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的一个中午,王树声像往常一样拿着饭盒到食堂去打饭。排队的时候,王树声却发现自己前面的人有些奇怪,一个人,手里却拿着四五个饭盒。 “同志,一个人打这么多份饭?”王树声上前询问。年轻人扭头瞪了他一眼,不屑地回怼:“你算老几,闪一边去,少管闲事儿!”王树声沉默地瞥了对方一眼,转身离开食堂,但他没有回办公室,而是径直走向单位负责人的房间。 这一幕食堂里的冲突,恰如王树声革命生涯的缩影:他始终以严格标准要求自己和他人,从不顾忌情面,也因此成为了开国将帅中颇具争议的人物。 其实王树声的争议性,部分源于他早期革命生涯中的几次人际关系冲突。1936年,红军长征途中,红一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在战略方针上产生分歧。 当时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拒绝北上,王树声作为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在激烈争论中曾拔枪指向抵制张国焘错误的彭绍辉。千钧一发之际,朱德总司令及时制止,避免了悲剧发生。这段往事成为王树声军旅生涯中难以抹去的阴影。 更令人痛心的是西路军时期,王树声与杜义德错误杀害了原属红一方面军的李彩云。直到晚年,杜义德仍公开承认:“李彩云是王树声和我错杀的,这是我一生犯下的唯一错误。”王树声本人也多次表达懊悔,这段经历成为他一生的心结。 然而,若仅以这些事件来定义王树声,无疑是对他革命生涯的片面解读。 但让我们将目光转回,1927年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年轻的王树声在麻城领导农民运动时,面对的是占良田千亩、无恶不作的土豪丁枕鱼,也是他自家的嫡亲舅公。 当农友们因这层亲戚关系而犹豫不决时,王树声斩钉截铁地说:“要革命,亲戚情面就讲不得,谁反对农会,谁就是我们的敌人。”他亲自带领农民冲进丁宅捉拿舅公,最终在公审大会上亲手处决了这个恶霸。 而这一大义灭亲之举,让当地群众真正相信了革命者的决心,纷纷加入革命洪流。而王树声的革命坚定性在逆境中尤为耀眼。 随着1937年西路军失败后,部队仅剩百余人。在祁连山中挣扎数月,最后身边不足十人。他带着坚定的信念,“一路乞讨,历尽艰辛”,最终返回延安。 他与同期将领许世友相比,王树声的军事才能或许不算最突出,但他根据评大将的六条标准,在革命根据地创建、红军部队创建和抗日战争时期的职务三个方面都优于许世友。这正是他虽然在某些时期职务仅为正兵团级,却被授予大将军衔的重要原因。 晚年的王树声依然保持着革命者的本色,对自己和家人要求极为严格。他拒绝配生活用车,禁止家人使用他的专车,甚至儿子结婚时,也坚决不让借用公家的家具布置新房。 面对亲戚请托找工作,他总是回绝:“我的职权是党和人民给的,是用来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的,没有丝毫营私的权力。” 回到1968年那个中午,王树声离开食堂后,直接找到单位负责人,严肃指出:“有些领导使唤其他人打饭,这种情况是应该有的吗?同志,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而不是使唤人民的。”一席话说得负责人面红耳赤,立即开会整顿作风。 如此看来,究竟应该怎样评价这位充满复杂性的革命者?是聚焦他早期革命中的过错,还是看到他大半生克己奉公、严格自律的品质? 或许,人不能只看一时、只看一面。王树声不是完人,他有过错误,也曾懊悔;但他更是那个毅然焚毁自家地契、乞讨万里回延安、一生坚守革命信念的忠诚战士。 他的故事提醒着我们,历史的评判应当全面而辩证,既不能讳言过错,也不该因过错掩盖光辉。 信息来源: 学习时报|《为革命不讲情面的王树声》 通渭党建网|《纪念红军将领李彩云烈士牺牲八十周年》
最初拟定开国上将名单里,原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建安名列前位,而最后下
【2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