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智库《国家利益》日前发文对比中美五代舰载机,结论称 F-35C 略胜歼 - 35 一筹。 报告先承认歼 - 35 的多项优势:飞行速度更快,能更早介入或脱离战场;双发布局在海上环境可靠性更高;作战半径达 1350 公里,比 F-35C 多出 200 余公里。 随即又为 F-35C 找补,称其 360 度全视角红外探测器等传感器更先进,兼容多国武器故武器系统更优,弹仓可装炸弹用途比歼 - 35 丰富。 最终结论自相矛盾,既说 F-35C 有明显优势,又提歼 - 35 可能带来 “意想不到” 的冲击。 这份报告引发讨论时,中方刚公布歼 - 35 的最新进展。 2025 年 10 月 5 日,央视画面曝光歼 - 35 舰载型与陆基型同框,总设计师孙聪院士受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同时装备两款五代隐身战机的国家。 舰载版歼 - 35 细节明确:翼展 13.4 米,折叠后缩至 9 米省空间,强化尾钩适配电磁弹射与滑跃甲板,最大起飞重量 35 吨。 两款机型均搭载涡扇 - 19 发动机,航电用高密度集成芯片,信息处理能力较上一代翻倍。 更关键的是,9 月国防部证实歼 - 35 已在福建舰完成弹射起降训练,标志航母具备电磁弹射回收能力,为形成战力奠定基础。 F-35C 的现状则与歼 - 35 的突破形成反差。 作为三军通用机型的舰载版,它为适配航母放大机翼近三成,空战灵活性骤降。 受垂直起降型号拖累,最大速度仅 1.8 马赫,无超音速巡航能力,连续超音速飞行撑不过一分钟。 2025 年 9 月美军报告显示,其砷化镓雷达故障率上升 12%,机头尺寸限制导致雷达孔径仅 0.7 米,探测距离未破 200 公里。 这直接削弱隐身性能,使雷达反射面积增大,还增加气动阻力,甚至威胁飞行安全,而洛马提出的升级方案需单机追加 6000 万美元,暂未获军方支持。 双方核心性能差距远超智库表述。 传感器方面,歼 - 35 的氮化镓雷达天线直径 1 米,集成 1500 余个 T/R 组件,探测距离超 400 公里,还能与空警 - 600 形成数据链协同。 武器系统上,内置霹雳 - 15 导弹射程超 200 公里且可中途变轨,碾压 F-35C 的 AIM-120 导弹(150 公里射程);外挂 “野兽模式” 载弹量达 12 枚,适配国产精确制导炸弹,用途并不单一。 隐身性能差距更直观,歼 - 35 用内置设计与第四代隐身材料,正面雷达反射面积 0.02 平方米;F-35C 因进气道设计缺陷,加上涂料锈蚀,雷达反射面积达 0.5 平方米,是歼 - 35 的 25 倍。 超视距空战中,歼 - 35 能先发现、先攻击,F-35C 往往被动接战。 这种差距源于设计逻辑差异。 歼 - 35 立项即明确舰载专用,针对海洋环境优化可靠性与航程,双机型共享技术且适配不同场景,全寿命成本更低。 F-35C 被 “三军通用” 理念束缚,为兼容牺牲核心性能,如今机翼疲劳、涂料锈蚀等问题凸显,升级空间受限。 美国智库的纠结本质是利益平衡:承认落后会冲击军火商订单、打击军工自信;贬低歼 - 35 则失去申请经费的 “威胁借口”,只能用 “兼容性” 等非核心指标撑场面。 当前部署进展更能反映真实战力。 歼 - 35 与福建舰的适配训练顺利推进,舰载机联队编制在调整,即将形成完整作战能力。 F-35C 部署十余年,2025 年仍在解决机翼疲劳问题,完好率仅 19.2%,出勤率维持在 60% 左右。 第三方分析指出,歼 - 35 的后发优势使其在电子设备、发动机领域实现代际突破,F-35C 受原始设计限制,差距可能持续扩大。 这场对比早已超越机型本身,折射出两国航空工业路径差异:中国靠针对性研发精准突破,美国被通用化理念拖累妥协。 智库想维持 “F-35C 略胜一筹” 的说法,但歼 - 35 的技术参数与部署进展,已让客观事实清晰可见。 性能数据不会因舆论炒作改变,两款战机的实战价值终将在训练与部署中验证。 信源:美国智库对比中美五代舰载机,结论:F-35略胜歼-35-筹!——搜狐新闻
为了追赶中国的“霹雳”17超远程空空导弹,美俄在匆忙之下都拿出自己的“作品”。而
【13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