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被老美击落的气球为何不飞高点让F22够不着不就得了吗?就这么说吧,一开始就卡射程了,结果发现F22根本打不到,射程都是吹的。 中国的高空气球技术不是头一遭亮相,早几年内蒙古的观测站就放出过能稳稳爬到3万米以上的家伙,去年那次试验还精确采集了大气层数据。公开资料显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去年9月宣布成功试飞一型气球,能上30公里高,负载1.2吨重货。这次飘美国的球,直径18米左右,初始高度就奔着4.8万米去的,远超常规气象球的极限。它用太阳能板供电,下面吊着天线和传感器,理论上能轻松飘到20公里以上,F-22的影子都摸不着。 可偏偏在接近蒙大拿核基地时,它慢吞吞降到18到20公里区间,正好卡在美方宣传的F-22作战上限边缘。这高度不是随机,气球有控制阀门,能微调高度和方向,航迹显示它不是纯随风飘,而是有目的地绕过敏感区。为什么这么玩?简单,飞太高美方雷达锁不住,啥情报都捞不着;降太低又容易被早早干掉。卡这儿,逼美军出动顶级装备,暴露实战数据。这招叫阳谋,用一次性民用设备钓鱼,成本低回报高。 再瞅瞅F-22这家伙,美方吹得天花乱坠,说服务上限65,000英尺(约20公里),机动性超群,隐身无敌。可实战一试,露馅了。2月4日,南卡罗来纳上空,F-22从兰利基地起飞,爬到58,000英尺才发射导弹,气球那时还在60,000到65,000英尺晃荡。为啥不直接冲上去?因为挂着导弹和燃油,实际升限打折严重。 空军官方数据里那65,000英尺是实验室理想值,实战得卸载装备、轻装上阵,还得超音速维持高度,发动机推力吃力,操纵都费劲。驻日美军后来泄露的报告显示,F-22实用升限也就15公里左右,这次为打气球,飞行员拼了命才勉强上17.7公里,尾焰拉得老长,几十公里外都看得见,隐身神话破灭。更别说高空稀薄空气对气动设计的考验,F-22的矢量推力 nozzle 虽牛,但极限状态下稳定性差,远不如宣传里那么神。 导弹那头更尴尬。F-22甩出AIM-9X响尾蛇,标称尾追射程7公里,高空推力大减,第一发直接偏了,第二发擦边而过,第三发才勉强击中太阳能板。这导弹红外导引头敏感,能锁冷目标,但高空空气密度低,火箭发动机效率掉一半,轨迹飘忽。美军事前没测试过对气球目标,飞行员发射时不确定能不能中。为什么不用机炮?气球太高,F-22得贴近500米内射击,风险大,失速或碰撞概率高。结果一枚40万美元的导弹下去,气球裂开漏氦,坠海残骸回收花了几天,海军出动P-8A巡逻机和潜水员,总重两吨多。打捞出来一看,商用传感器和美国造芯片,没啥核心间谍玩意儿,美方硬说“潜在威胁”,但情报部门评估,气球收集的数据对中方增量价值有限。+ 成本账算下来更扎心。F-22单次出动,油钱加维护几十万美元,三枚AIM-9X就120万刀起步,加上E-3预警机、KC-135加油机,整个行动围着个球转,估摸超200万美元。中国这边呢?气球设备民用级,一次性用品,造20个都够。三枚导弹的钱,够中方放多少球试水?更值钱的是情报,美军全程通信频率、协同模式全被截获,等于是把防空体系的开源代码主动送上门。气球虽被击落,但从中方角度,这波操作让全世界看清F-22的实战短板:升限水分大,高空作战隐身失效,导弹可靠性打折。比起中国歼-20的实际升限,F-22矮一截,这数据对调整部署太有用了。 事件节奏从头到尾在中方手里。气球1月28日进阿拉斯加,美雷达头回捕捉到,高度太高锁不住。它飘过加拿大西部,绕核基地上空,才开始降高,逼白宫下令击落。国会两党吵翻天,共和党挖特朗普时期旧账,说情报失误;民主党撇清,说是国家安全危机。结果民众看热闹,有人组“气球保护者”抗议军方“谋杀无辜”,闹剧一场。这是只民用气象球,偏航不可抗力,美方回收残骸后也没找到铁证,只能嘴硬。 这事儿本质是现代军备竞赛的缩影。美方常把武器性能吹上天,静升限、理想状态的数字满天飞,实战七折还得卸载。F-22为打球已卸多余装备,还飞得那么勉强,发动机推力和气动设计远没宣传牛。高空尾焰暴露,几十公里外可见,隐身在极限下站不住脚。气球虽小,戳破泡沫大,这次事件让中方摸清美防空漏洞,作战体系短板,价值比球本身贵多了。
为了追赶中国的“霹雳”17超远程空空导弹,美俄在匆忙之下都拿出自己的“作品”。而
【12评论】【9点赞】
用户10xxx36
为了让你打到,我们已经一降再降。没想到你打我还这么吃力!虽然被你打中了,你的神话也就像被打中的气球一样泄了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