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教授那句“国有资产是几千万先烈用命换来的,是全民所有的。如今你要私有化,要据为己有,那好,你把命还给人家!”真是一下子说到人心坎里,听着就让人心里发颤。 1991年苏联解体后,七国掀起私有化浪潮,试图通过出售国营企业引入西方资本。但现实却如温铁军在考察中发现的那样:西方资本将东欧企业视为“垃圾场”,制造业投资几乎为零,企业资产在灰色交易中急速贬值。 波兰曾计划三年内完成私有化,最终8500家国营企业中多数无人问津;俄罗斯的“大院分配”现象更成为笑柄——研究所靠与政府的关系瓜分资源,职工家中冰箱塞满串换来的食品,而市面上却排着长队购买平价粮。这场“改革”的结局是寡头暴富、百姓领救济粮,工业体系沦为废铁。 历史教训并未被所有国家铭记。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贷款裹挟着私有化条件涌入发展中国家时,温铁军敏锐地指出:西方要的从来不是参股,而是控股权。 阿根廷将港口、电信交给外资后,金融主权旁落;巴西电力私有化后,电费飙升引发大规模抗议。这些案例背后,是资本对国家命脉的觊觎——能源、军工、科技领域的国有资产,早已成为国际博弈的核心筹码。2025年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签署的行政令,直指能源、军工国有化,阴谋之下,全球资产重组的暗流涌动。 中国为何能避开这场灾难?答案藏在几代人的血汗里。鞍钢恢复初期,工人住在漏风的棚子里三班倒抢修设备;大庆油田开发时,钻井工人在零下数十度的寒冬中跳入泥浆保设备,落下终身病根。 淮海战役中,五百多万老百姓推着小车运送粮食弹药,饿了啃树皮,冷了裹破棉絮。这些画面并非教科书上的遥远故事,而是国有资产的真实底色——每一吨钢材、每一滴石油、每一度电的背后,都站着无数用生命托举国家未来的普通人。 如今,某些声音仍在鼓吹“私有化提升效率”,却选择性忽略资产来源的代价。东北某国营厂被低价转让后,机器拆成废铁,厂房改成商品房,工人靠一纸补偿金被赶出车间;某矿山被承包后,山体遍布伤痕,水源污染让村民喝不上干净水,承包者却开着豪车住进豪宅。 这些场景与温铁军描述的苏联悲剧何其相似?当国有资产变成少数人的提款机,当全民共享的资源被私人垄断,牺牲的意义便被彻底消解。 中国的应对之道,藏在制度设计的深层逻辑中。国家电网将电力送至偏远山区,科研院所用数十年研发出高铁、5G和战机,这些成果不是资本游戏的筹码,而是全民共享的财富。 华为被制裁三年仍能存活,背后是国家战略支撑的防波堤;城乡二元结构在危机中化解冲击,农村成为稳定社会的蓄水池。这些实践印证了温铁军的判断:国有经济体系是国家的底线,动摇它等于动摇生存根基。 从历史到现实,从国际到国内,温铁军的警示始终围绕一个核心命题:拿命换来的东西,能否用钱衡量?当某些人试图将国有资产简化为财务报表上的数字时,他们或许忘了,这些数字背后是十七八岁的战士揣着窝窝头与日军死拼,是几百万老百姓推着小车支援前线,是工人趴在烫手的钢板上抢修设备。这些记忆不是可以交易的商品,而是国家存在的根基。 那么,或许每个人都会问:我们该如何守护这份用生命换来的家底?当国际资本的触角再次伸向能源、科技领域时,当某些人仍在鼓吹“效率优先”时,答案或许藏在温铁军那句振聋发聩的质问里——不是谁有资格“还命”,而是谁有资格动这份全民的传家宝。你的看法呢?
中美俄三国之中,任何一国率先掌握可控核聚变技术,都将直接成为全球的绝对霸主,且后
【5评论】【11点赞】
用户10xxx07
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