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为啥没抢故宫的文物?千万不要美化任何侵略者,故宫的文物能够留到现在,纯粹是因为当年故宫的工作人员干了一件非常疯狂的事! 这件疯狂的事,得从1933年说起。那时候“九一八事变”刚过,东三省丢了,华北眼瞅着也悬了。故宫博物院的院长马衡,那真是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他心里清楚,这帮日本人什么德行,真要让他们打进北平,这满屋子的宝贝,一件都别想剩下。 怎么办?一个在当时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的念头冒了出来:跑!带着国宝跑! 这可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这是要把一个五千年文明的家底,打包带走。1933年2月6号的深夜,北平前门火车站,一列没有任何标志的火车,载着第一批精心打包的13427箱国宝,悄无声息地滑入了夜色。 这批文物里有什么?这么跟你说吧,《清明上河图》、书圣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还有那“中华第一古物”石鼓文,基本上咱们在电视上能看到的镇国之宝,九成九都在那几趟车上。 打包的过程,那叫一个讲究。瓷器用棉花、稻草裹得严严实实,箱子里塞得一动不能动;书画用纸一层层隔开,卷起来放进特制的木盒里。负责这事儿的故宫人,个个都跟绣花一样小心,生怕磕了碰了,成民族的罪人。 这一走,就是整整十五年。从上海到南京,再兵分三路,躲着日本人的飞机大炮,一路向西,最后藏进了四川、贵州的深山老林里。几千公里的路,水路、公路、崎岖的山路,全靠人拉肩扛。全程押运的欧阳道达,还有梁金生他们一家三代人,把命都拴在了这些箱子上。整个南迁过程,上万箱文物,颠沛流离十五年,竟然没有一件丢失或严重损坏,这本身就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 所以,等到1937年日本人趾高气扬地踏进故宫,推开库房大门的时候,他们看到的,基本就是个“空架子”了。最精华的部分,早就被我们的人,用血肉之躯,给转移到了最安全的大后方。 当然,故宫太大了,不可能全部搬空。那些笨重的、不好带的,比如宫殿门口那些鎏金大铜缸、大件的家具、还有数不清的建筑构件,都留了下来。这些东西,日本人照样眼馋。 这时候,另一群英雄登场了。他们是没跟着文物南迁,选择留守故宫的一百多号工作人员。 北平沦陷后,整个城市都笼罩在恐怖之下,但故宫里这帮手无寸铁的文化人,硬是撑起了一片天。他们每天坚持开馆、闭馆,打扫、巡视,就像在对日本人说:这是我们的家,你们休想在这里胡来! 最有名的,就是守护太和殿前那口大铜缸的故事。1943年,日军因为物资短缺,打起了这些铜缸的主意,想把它们熔了去做子弹。当时负责看管库房的王石荪一听,急得眼睛都红了。 他连夜带着几个老伙计,找来木头芦苇,在铜缸外面搭起了一个个简陋的棚子,美其名曰“保护文物”,实际上就是焊死在了那儿。日本人一来,他们就往前一站,用命去拦。 日本人也不是没动过粗,但这些故宫人就是不退。你敢动铜缸,就得先从我们身上碾过去!老百姓听说了,也自发地在故宫外声援。日本人最怕事情闹大,影响他们“亲善”的伪装,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除了硬扛,他们还玩“拖字诀”。日本人要查库房?“哎呀,钥匙找不着了。”要看文物清单?拿本缺页的老账本给他们糊弄。每一次周旋,都是在刀尖上跳舞。 就是靠着这种近乎“无赖”的死磕精神,这些留守的英雄,保住了故宫的骨架和尊严。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问,日本人手里有枪,直接硬抢不就完了?他们之所以没这么干,不是因为他们心慈手软,而是因为他们的算盘打得更精。 他们压根就没想过只抢一把就走,他们的目标是长久地占领和统治中国。 故宫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几百年的皇权中心。如果把它一把火烧了,或者抢得太难看,只会激起全中国人的拼死反抗,这不利于他们建立伪政权,搞所谓的“以华治华”。 他们扶持了溥仪当伪满洲国的皇帝,而溥仪是故宫的前主人。表面上“尊重”故宫,也是做给溥仪和那些前清的遗老遗少看的,是一种政治拉拢。 更重要的一点,当时北平城里还有很多外国使馆和记者。日本人要在国际上维持一个“文明之师”的假象,搞“大东亚共荣”的宣传。如果在全世界的注视下公然洗劫人类的文化遗产,那层遮羞布就彻底被撕下来了。 他们采取了更隐蔽的方式,比如以“学术研究”、“文化交流”的名义,成立什么“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安插日本顾问,企图从内部渗透和控制故宮。他们也零星地抢走了一些铜器和文献,但大规模的、毁灭性的破坏,始终没敢做。 说白了,不是不想,是不敢,是觉得留着比毁了更有用。 所以,故宫能躲过那场浩劫,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全是咱们的前辈们在用命去扛。有提前布局、惊天动地的“文物南迁”,有留守人员寸步不让的“拼死守护”,再加上侵略者自己那些上不了台面的政治算计,几股力量交织在一起,才最终保住了这座无价的宝库。
日本人为啥没抢故宫的文物?千万不要美化任何侵略者,故宫的文物能够留到现在,纯粹是
梦里水乡谣轻
2025-10-09 14:07:56
0
阅读: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