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在等中国,朝鲜这几年经济日子可不好过,2024年GDP增长率才0.7

史鉴奇谈 2025-10-09 13:06:54

朝鲜在等中国,朝鲜这几年经济日子可不好过,2024 年 GDP 增长率才 0.7%,创下几十年的新低。对外贸易前些年更是跌得厉害,从 2013 年的 60 亿美元跌到 2020 年才 5 亿多。这时候想找帮忙的,放眼周围,还真就得靠中国。   这种依赖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早已经渗透到经济运转的骨子里。   朝鲜工厂里轰鸣的机器,90%的机床都带着“中国制造”的印记。这些机床可不是摆设,是加工零件、生产商品的核心家伙事儿,没它们开工,生产线就得跟着停摆。   电力供应更是命脉般的存在。朝鲜70%的电力都得靠中方供应,不管是工厂赶工还是老百姓日常照明,缺了电整个社会都得慢下来。   韩国LG经济研究院早有报告指出,朝鲜经济对中国的依赖度可能已经超过80%。这个比例背后,是几十年里不断加深的经济联结。   回溯到1999年,朝鲜对中国的贸易依赖度才20.4%,可到2009年就猛地蹿升到52.9%,增长速度肉眼可见。把韩朝贸易剔除后,中朝贸易在其总贸易额里的占比更是高达78.5%。   2025年上半年的贸易数据更能说明问题。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字显示,这半年中国对朝出口额同比涨了30%多,达到10.50亿美元,自朝鲜进口也增长20%以上,有2.10亿美元的规模。   中方贸易人士都能感受到,朝鲜对室内建材的需求特别旺盛,这类商品的出口一直保持着强劲势头。毕竟不管是民生改善还是基础建设,建材都是刚需。   能源领域的依赖更显关键。自从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中国就成了朝鲜原油供应的唯一支柱,每年输送的约50万吨石油,占了朝鲜进口石油总量的80%。   没有这些原油,朝鲜的农机没法运转,工厂的燃料供应也成了问题,农业和工业都会跟着受牵连。粮食生产更是绕不开的坎,朝鲜耕地有限,自然环境也不算优越,粮食很难完全自给。   以前苏联还会提供化肥,可后来俄罗斯要求硬通货支付,化肥断供直接导致粮食产量锐减,燃油不足更是让机械化农场不得不退回手工劳动的老路子。   国际社会的封锁和制裁,又把朝鲜的国际合作空间压得越来越小,外汇储备跟着缩水,原料、燃料进口量骤降,冶金、煤炭这些关键产业的生产大幅下滑。   大多数大中型企业只能在停产或半停产的状态里挣扎,设备运转率连30%都达不到,经济活力被死死困住。   这种时候,中朝的合作项目就成了破局的希望。最近就有韩媒爆料,朝鲜罗先经济特区的罗津港新码头已经正式开工建设。   这可不是小工程,除了现有的1、2、3号三个码头,4、5、6号新码头都在紧锣密鼓地施工。要知道,这三个新码头的50年使用权,朝鲜早在2011年就转让给了中方。   罗津港的改造力度相当大,现有码头水深约9米,新建的码头要挖到30米左右,还得配套建设仓储、保税和加工区,目标是打造成国际大港。   中国企业早就参与其中,珲春创立公司已经完成了罗津港1号码头的煤码头改造,把合作落到了实处。   这背后其实是互利共赢的考量。中国在推进东北振兴战略,迫切需要日本海的出海口,罗津港正好提供了这样的通道。   朝鲜则能借助中国的资金和技术激活本地经济,让特区真正发挥带动作用。即便在一些合作项目曾因外部因素停摆的时期,中国对黄金坪特区的开发计划也没真正搁置,只是调整了节奏。   这种“实用主义战略”,让中朝经济合作在复杂环境里依然能找到前行的路径。对朝鲜来说,中国的支持从来不是虚的,而是能直接缓解燃眉之急的实在帮助。   从机床、电力到原油、建材,每一项供应都卡着经济运转的关键节点。2025年上半年贸易额的增长,更是给低迷的朝鲜经济注入了难得的活力。   那些唱衰中朝合作的声音,显然没看清这种深度绑定的本质。朝鲜等中国,不是被动的选择,而是基于现实的必然。   中国的支持也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在合作中实现自身战略需求,这种平等互利的关系,才是能长久维持的关键。   未来随着罗津港等项目的落地,朝鲜的物流和贸易环境会逐步改善,加上中朝贸易的持续活跃,或许就能慢慢撬开经济复苏的口子。   毕竟在当下的国际环境里,能这样实打实提供支持,还能形成利益共同体的,朝鲜放眼四周,确实只有中国能做到。   信源:中国网《日媒:中朝贸易日趋活跃》

0 阅读:66

猜你喜欢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