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美国又出新限制,不许向中国出口高端光刻胶,TCL立马终止1.2万吨进口订单,转头联合彤程新材、上海新阳签15.6亿采购协议,国产光刻胶不仅没拖后腿,还比原计划提前3个月交付。 这事儿绝非临时起意,TCL早有布局。四年前就和清华大学联合成立“先进光刻材料实验室”,专攻极紫外光刻胶研发;自家的半导体材料事业部也没闲着,给合肥长鑫定制了8条光刻胶适配产线,深圳的光刻胶检测中心运营刚满一年,承接的测试订单比预期多了60%,今年营收有望突破3亿元。 时间拉回到2009年,当时整个中国彩电行业都面临着“缺芯少屏”的窘境,液晶面板几乎完全依赖进口,成本高还不受控制。 就在那一年,TCL毅然决然地投下245亿元巨资,成立了华星光电,目标只有一个:把屏幕这个核心部件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风险极高,但正是这次豪赌,让TCL从一家终端产品制造商,一跃成为全球显示产业的重要玩家。如今,中国大尺寸LCD面板的产能已占全球的80%以上,出货量约占70%,TCL功不可没。这种面对技术封锁时,选择向上游核心领域突进的打法,早已刻在了TCL的骨子里。 其实,TCL的全球化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2004年,它曾高调收购法国汤姆逊的彩电业务和阿尔卡特的手机业务,想借此快速进入欧美市场。 结果却因技术转型和管理经验不足,在2005年遭遇了高达9亿元的巨额亏损。这次惨痛的教训让TCL深刻认识到,没有核心技术的全球化是无根之木。 从那以后,技术驱动就成了TCL发展的核心引擎。这次在光刻胶上的闪电反击,背后是长达十余年的技术深耕和产业链布局。 就像当年在印刷OLED领域,当同行纷纷撤退时,TCL华星却选择坚持,一走就是十年。从2013年确定技术路线,到自主研发材料和设备,再到无数次失败后终于在2022年点亮第一块65英寸屏幕,直到今年才正式进入量产阶段。这种十年磨一剑的耐心和决心,才是TCL敢于在关键时刻“掀桌子”的底气所在。 那么,TCL这次联合的彤程新材和上海新阳又是什么来头?尤其是彤程新材,可以说是国内光刻胶领域的“隐形冠军”。 根据公开信息,彤程新材在上海化学工业区投资建设的工厂,设计能力包括年产1千吨半导体光刻胶,其中就包含了年产300/400吨的ArF及KrF光刻胶量产产线。 更关键的是,其部分ArF/ArFi光刻胶产品已经通过了中国芯片厂的认证,并获得了规模量产订单,开始大批量供应。要知道,在高端光刻胶领域,我国的国产化率极低,KrF光刻胶整体国产化率不足5%,而更先进的ArF光刻胶更是不足1%。 彤程新材的突破,意味着在最尖端的芯片制造材料上,中国已经撕开了一道关键的口子。TCL选择与这样的企业合作,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不仅是采购,更是一种战略结盟,共同推动产业链的成熟。 TCL的布局远不止于此。用户提到的与清华大学联合成立实验室,以及为合肥长鑫定制产线,这些动作都指向一个清晰的逻辑:构建一个从基础研发、材料生产到应用测试的完整闭环。深圳的光刻胶检测中心运营一年订单就超预期60%,这背后是TCL在质量控制和技术验证上的长期投入。 翻看TCL的专利储备,会发现其在自动化测试、参数检测等领域有大量布局。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技术积累,恰恰是保证高端光刻胶这种对纯净度、稳定性要求极高的材料能够顺利投产的关键。 没有强大的检测和验证能力,即便研发出了配方,也无法实现稳定的量产。TCL的检测中心,就像是国产光刻胶的“考场”,确保了“考生”们能以最佳状态交卷。 从当初的“缺芯少屏”,到如今在光刻胶领域主动出击,TCL的蜕变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它不再满足于在全球产业链中扮演一个加工组装的角色,而是努力向价值链的顶端攀升。 过去十五年,TCL在半导体显示等核心产业上的累计投资超过了2600亿元,这种持续的重投入,才换来了今天在关键时刻不受制于人的主动权。这次光刻胶的快速替代,看似是一个孤立的商业事件,实则是TCL乃至中国科技企业多年来坚持自主研发、构建完整产业链生态的必然结果。 当然,前方的路依然漫长。光刻胶只是半导体材料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周围还有许多亟待突破的领域。但TCL的这次行动,无疑为整个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它证明了只要提前布局,坚持投入,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作战,所谓的“卡脖子”难题并非无解。TCL这次漂亮的反击,是国产替代的偶然胜利,还是中国企业已经找到了破解技术封锁的系统性打法?你认为未来还有哪些“卡脖子”的领域,可以复制这种模式?这或许比事件本身更值得我们深思。
过去72小时,中美稀土博弈没再打嘴仗,直接动了真刀真枪。美国想用立法逼中国让
【18评论】【13点赞】
用户10xxx36
求求你别再给TCL做广告啦,你以为你在这宣传TCL,TCL的股价就会飙升吗,结果是他只能在地板上趴的时间更长
轻云 回复 10-20 18:30
难道TCL的贡献不值得吗?只有首发才值得吗?
渡了 回复 10-20 20:45
股票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的情况,TCL现在已经完全脱离电器厂的标签了,是半导体业务为主的。
用户10xxx49
1.2万吨?
土 wei
既然早就突破了为何还要进口?
君一
之前不是说格力吗?
渡了 回复 10-20 20:46
格力是机床和机器人。